第44页
台阶上的青年披着斗篷,锦衣玉冠,容颜清隽,如冰壶秋月般清贵卓然,眉眼间满满的笑意,好似云端仙人下凡来。
荀彧眼前一亮,心中赞了声君子如玉,然后上前拢袖行礼,“颍川荀彧,见过大人。”
原焕上前几步将人扶起来,笑吟吟开口道,“荀家文若,果真名不虚传。”
目似寒星,面若朗月,走近些许,还有淡淡清香袭来,不愧是留名青史的荀香香、咳咳不是、是荀令君。
两人一见如故,对彼此的印象都好的不能再好,眼看两个人有在大门外长谈的架势,荀攸掩唇咳了两声,侧身看看里面舒适清爽的房间,想知道这两个人是不是真的不进去。
“是我疏忽了,屋里已经备好酒菜,只待为文若接风洗尘。”原焕笑着赔罪,将马车上的家眷交给府上的管事安排,然后率先朝主院的大屋走去。
荀彧回头看了眼惶恐不安的流民,眸光微沉叹了口气,脚步从容跟上去,“大人,彧从颍川至安国,路上遇到百姓背井离乡,老弱妇孺为求活命苦苦哀求,大人府上可能安置流民?”
“战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府上虽无甚家资,安置这些百姓却还是可以的。”原焕垂下眼眸轻声答道,乱世人命不值钱,但是什么都要有人来做,他不怕人多,只怕人不够多。
荀攸听到“无甚家资”四个字下意识抬头,想到至今只整理出一小半的账册,很想知道这人为什么能面不改色的说出“无甚家资”四个字。
天底下谁都能说自己“无甚家资”,唯独刚刚搬空董贼囤积在郿坞的钱粮的这位不可以,若是连他都算“无甚家资”,天底下谁还能算有家资?
原焕察觉到落在身上的目光,声音柔柔问道,“公达怎么了?”
说着,荀彧也疑惑的看了过来。
荀攸:……
“无事。”
算了,等叔父看到账册自会明白,这些天车马劳顿,接风宴过后还是赶紧休息吧。
主公身边能用之人不多,叔父若是愿意留下,接下来还有的忙。
最先忙活的,就是主公口中的这“无甚家资”。
*
庄子外围的房舍里,衣衫褴褛的流民围坐在一起,神色紧张的盯着不远处的大锅,喉咙不停的做着吞咽的动作。
逃难的日子食不果腹,他们跟在车队后面,车上的郎君时不时分给他们一些粮食,他们才能熬到现在,即便如此,他们也很久没能吃上热乎的粥饭了。
人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能做出来,最开始那位郎君好心散粮,不是没有人打歪心思,后来流民和车队的护卫打起来,车队的护卫重伤了好几个,那位郎君就再不肯让他们离车队太近。
再后来,同行的青壮年大多投奔他处,郎君看他们老弱妇孺垂死挣扎,这才又怜悯赐下粮食,只是依旧不肯让他们靠近车队。
马车上大多是女眷,先前流民冲上去抢粮食吓到不少人,郎君不让他们靠近也是正常。
庄子里的仆从打好粥让他们排队来取,周围十几个壮硕的护卫虎视眈眈看着,流民们好不容易有热粥饭吃,谁都不想这时候被赶出去,肚子再饿也老老实实排队领粥。
大锅里熬出来的粥没有多少米,味道也绝对算不上好,但是对忍饥挨饿的流民来说,这已经是无上美味。
角落里,瘦骨嶙峋的小孩儿喝干了碗里的粥水,将碗舔的干干净净,这才意犹未尽的靠在墙上,“阿娘,我们能留在这里吗?”
太阳已经落山,煮粥的火堆在黑暗中闪烁,小孩儿旁边,面黄肌瘦的女人没有答话,将自己碗里剩下的几口稀粥递到他嘴边催着他赶紧喝完。
他们这些人大多是老弱妇孺,年轻的男人要么被征去当兵,要么落草为寇,要么被贼寇杀死,只剩下他们这些无用之人,谁愿意养没用的人呢?
女人神情麻木的缩在墙角,不知道明天等着他们的又是怎样的磨难。
晚来天凉,房舍里比荒田野地暖和的多,门口的篝火很快熄灭,屋子里的人挤在一起也冻不着。
一夜安稳。
对于逃难已久的流民来说,一觉睡到天明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要担心能不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要担心第二天能不能找到食物,要担心第二天会不会遇到山匪贼寇……甚至担心会不会夜里睡着的时候被狼叼走。
第二天一早,管事带着仆从过来,看到挤在屋子里面黄肌瘦的流民,男女分开带下去梳洗。
他们府上这几年收成好,家主这次又带了不少米粮过来,多养几十张嘴不是问题,能背井离乡出来的都是能吃苦的,现在没力气干活,多养几天就又力气了。
庄子里有各种作坊,如果会什么手艺那再好不过,不会的话可以还送去作坊里学,在他们这里,只要愿意干活,肯定不会饿着肚子。
赵云站在田埂,看着面黄肌瘦的大人孩子眉头紧蹙。
“你没见过流民?”张辽嘴里叼了根草,看他这反应不由挑了挑眉,“也是,冀州就黄巾军刚乱起来的时候被波及过一阵,之后一直很安稳,你没见过也正常。”
年轻人没见过大风大浪,不像他从小就在胡人堆里摸爬滚打,比这更惨烈的场面他都见过,这才哪儿到哪儿?
赵云看了他一眼,默不吭声往前走,张辽也不管他说不说话,反正他自个儿说的也挺开心,“今天新兵蛋子那儿有高伏义,你要不要去看看,你别看他长的老实,其实带兵可厉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