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五十七章 忙碌的四五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这三位内阁大臣也有几个月没见到皇帝,当今的皇帝比武宗皇帝对他们威胁还大,可是他们找不到借口废立皇帝。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督御史也到乾清宫。
    这是大明万历九年第一次廷议,这些人见到万历皇帝,先跪拜一番,他们毕竟是朝中大臣,朱翊钧笑着让他们坐着,内侍太监们给大臣们搬椅子。
    “圣上,草原鞑靼野蛮,不服王化,如惊动圣上兹事体大。”
    看着兵部尚书方逢时劝谏,这是朝中官员对皇帝北巡表示不满,文官们最怕打破平衡,这是宋朝就落下的病根。
    洪武时期,太祖派检校检查各地衙门,常驻、监督各地官员,等太祖去世,朱允炆这个傻逼被文官们捧上台,开始大量裁撤检校,这时文官们就缺少监督。
    这些都是齐泰、黄子澄这些文官做的,文官到底可以多无耻,要不是永乐皇帝靖难成功,大明就和宋朝没有任何区别。
    所谓的“建文新政”,简直就是变相卖国,首先这些文官裁撤掉陕西兴州、辽东营州、蒙古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等北方卫所,军队遣散回原籍。
    明朝的文官掌权,就要裁撤军队,哈密卫、奴儿干都司、蒙古各卫,这些都是文官裁撤的,大明的文官几乎继承宋朝文官。
    之后就是裁撤各府各地方的检校,这些检校就是专门监督官员的,把这些监督官员裁撤掉,文官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
    之后就是定保举法,这几乎就是恢复宋朝荐举制,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冗官冗员,不用科举制,文官五品以上,各地知府、布政使这些都可以推荐人当官,北宋官吏五十万人,万历八年大明官员才两万三千人,荐举制导致官员泛滥成灾。
    其中被文人吹捧的方孝孺,就是检举出来的,他科举都没考中,而且他是浙江人,与宋濂有一些关系,明朝建国开始就有党争。
    然后提高文官品级,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又增加佥都御史、侍中这些乱七八糟职位,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文官的品级提升,武将的品级没有提升,这明显就是打压武将、勋贵集团。
    然后给洪武年处理的贪官翻案,大部分都是江南的官员,流放的召回继续当官,抄家的把东西换给贪官。
    然后修改《大明律》把贪官刑法减轻,这明显纵容贪污。
    最后给南方各省减税,这几个省份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这几个地方,这些都是建文朝文官的老家。
    这也就解释通为什么这么多人吹方孝儒,就方孝儒、齐泰、黄子澄他们这些政策,文官、士大夫、文人能不吹吗?
    为什么这么多藩王,只有永乐皇帝成功?
    你们文官推傀儡上台,想要文官压制武将、勋贵,谁能忍受了,这也就是耿炳文、李景隆、郭英为什么去送快递的原因。
    朱允炆这个蠢货刚登基一个月,齐泰升任兵部尚书,黄子澄也开始参与军务,这是不是有想搞宋朝这套,洪武时期兵部只负责后勤、调兵,掌军的是五军都督府,洪武时期五军都督府都是武将、勋贵,这就是典型的欺人太甚。
    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攻不破当时北平城,这才是一个技术活,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这可是太祖的亲外甥,洪武时期掌大都督府,又管理国子监,权力仅次于太子朱标。
    太祖想要让外甥压一压浙江、江西、淮西这些党,武将管理国子监,这就招文官们忌讳,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就被毒死,可以肯定中毒死的,当时气的太祖大开杀戒!
    太祖亲侄子朱文正因为和张士诚走的近,勾勾搭搭,后来被太祖抽死,之后就很伤心,封朱文正后代靖江王,现在亲外甥又被毒死,李景隆肯定知道自己父亲被文官们害死,现在文官们做的这么过分,后果可想而知。
    瞿能带着两个儿子,率领上千骑兵已经攻进张掖门了,马上就可以拿下北平城,李景隆让人叫瞿能父子回来,退兵十五里。
    随后永乐皇帝和李景隆“大战一场”,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失踪几万、“阵亡”几万、投降十几万,李景隆把辎重、粮草扔在原地,从大兴退到德州,足足六百里。
    尼玛,五十万大军,就是五十万头猪,就用野猪冲锋,这五十万头猪,都能打赢上万人的军队。
    前有耿炳文送快递,后有李景隆送快递,这明显就是武将、勋贵一方倒向永乐皇帝这一边。
    靖难之役,应该叫文官:武将、勋贵之争,结果就是文官再次被压制,文官再次出头时,已经是土木堡政变时。
    万历九年,此时勋贵集团费拉不堪,想要用他们平衡文官各个集团,几乎做不到,近卫军就是万历皇帝扶持的新勋贵、武将集团,商税、海关、边军这些慢慢都由近卫军管辖。
    同时提升宗室影响力,削弱文官各个集团,再培养扶持几个文官,这就是他的策略。
    首先扶持海瑞,万历皇帝想把他安排在左督御史职位上,现在左督御史徐炌,就要让位置,最稳妥的办法提升徐炌到六部任尚书。
    “北巡朕就散散心,唠叨诸位臣工担心,大明安居乐业,有诸位臣工辅佐朕,盛世可期。”
    万历皇帝可不会像正德皇帝一样,打胜仗回来和文官们炫耀,他知道文官们忌讳什么,他也不说去打仗,美其名曰北巡,去草原上打猎。
    众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具体细节不清楚,就知道皇帝在草原和土蛮打了一仗,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多少,这些都不得而知。
    “张先生,内阁眼下只有你,张四维、申时行三人,太辛苦了些,朕想再给你们补上一人。”
    “启奏圣上,臣愚钝,不知补谁好?”
    这老东西还和朱翊钧打哑谜,他不是一直想潘晟入内阁吗?
    万历皇帝没有说话,看着大殿内众人,
    潘晟表情有些掩盖。
    王国光闭眼老神在在。
    张学颜资历太浅。
    方逢时准备回老家。
    严清去年刚升太子少保。
    曾省吾跃跃欲试。
    徐炌满不在乎。
    “都议一议,今天是庭议,你们都议一议。”
    万历皇帝不看他们,他们说的他也不听,这就是做一做样子,只要不是潘晟,他都否决,让潘晟进内阁,这是他和张居正的交换,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最后还是张居正、曾省吾推举潘晟入内阁。
    “好吧,那么就升潘晟为东阁大学士,尽快做好礼部交接。”
    万历皇帝点头,潘晟先站起来,然后又跪下,眼睛里带着泪花:“臣谢圣上隆恩,为国尽忠,在所不辞!”
    “好了,庞尚鹏在山西一年,对朝廷实有大功,议一议山西巡抚人员,调庞尚鹏回京。”
    最后庭议山西巡抚由辛应干接任,庞尚鹏调回京城,另有任用。
    这次庭议结束,下次庭议七天后。
    三月二十六,再次庭议。
    礼部尚书空缺,要抓紧补上,万历皇帝让工部尚书曾省吾补礼部尚书缺,都察院左督御史徐炌补工部尚书缺,庞尚鹏任北直隶、保定、顺天三地巡抚、总督,挂户部尚书衔、都察院左督御史衔。
    庞尚鹏的权力比清朝时期直隶总督权力还大,军政权力一手抓,而且挂都察院左督御史衔,先收回王命棋牌,又赐新王命棋牌,敕令斩四品文官可先斩后奏。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保定顺天等处地方军务、民政、钱粮、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万历皇帝把北直隶、保定、顺天府权力全交给庞尚鹏,他的权力比各地总督、巡抚还要大很多,敕令在天津卫建造直隶总督府。
    四月初三,再次廷议。
    万历皇帝封戚继光为定边伯,调回京城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提督五军都督府事,万历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封伯闲用。
    封李成梁为安西伯,由辽东总兵调大同总兵,李平胡为大同副总兵、曹黻为大同副总兵。
    升骆尚志为都督佥事,任蓟镇总兵。
    升吴惟忠为都督佥事,任辽东总兵。
    升董一奎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即刻进京。
    升麻锦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即刻进京。
    升杨四畏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即刻进京。
    升董一元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任宣府总兵。
    调宁夏副总兵哱拜,为宣府副总兵。
    升麻贵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任宁夏总兵。
    山西镇总兵调陕西镇总兵。
    陕西镇总兵,调宁夏镇总兵。
    延绥镇总兵,调山西镇总兵。
    延绥镇副总兵升为总兵。
    万历九年,四月。
    各种升职、调令从朝廷出发,五月初李成梁带着辽东六千家丁到大同镇上任。
    李成梁心里清楚,万岁爷在为打大仗谋划,如果他在辽东不动,或者不带着大批家丁到大同上任,那么他就会被夺官。
    五月初二,庞尚鹏正式在天津卫总督衙门办公。
    五月初三,海瑞任左督御史。
    各地大军调动,这次调动,人员几乎没有变化,有些类似后世军区换防。
    这次大明九边总兵大调换,这也是保护武将的一种方法,万历皇帝不想让武将和文官牵扯太深。
    戚继光、杨四畏、麻锦、董一奎这些人到京城的五军都督府,一是让他们清点京营士兵数量,二是让他们养老。
    杨四畏就是杨元的父亲。
    麻锦是麻贵的哥哥。
    董一奎是董一元的哥哥。
    五月初六,升任大同知府魏允贞为大同巡抚,挂佥都御史衔。
    五月初七,敕令都察院左督御史海瑞,吏部尚书王国光主持京察。
    五月初九,敕令五军都督府清查京营士兵数量。
    五月十一,蓟辽总督梁梦龙、山西巡抚辛应干、山西布政使、兵部左侍郎吴兑等三十七人,贪赃枉法,侵吞赈灾粮、克扣军饷、吃兵饷等,着押解京城,敕令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审讯定罪。
    五月十七日,升叶梦熊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蓟、辽总督。
    五月,二十六日,都察院御史弹劾徐阶,侵占百姓田地四千顷,徐家子弟鱼肉百姓,敕令南京都察院,南京镇守太监田义,押解徐家一百三十七口到京。
    五月,二十八日,敕令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审讯徐阶家族霸占松江府百姓田地案。
    六月初一,万历皇帝封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马芳,靖北伯,命礼部议谥号。
    六月初三,派程任卿协办京察事宜。
    六月初五,任命帅嘉谟、安远武、李兵署理税务局。
    六月初七,近卫军新兵到齐。
    近卫军一团团长杨元。
    近卫军直属团团长马林。
    近卫军骑兵团团长李如松。
    近卫军炮兵团团长胡志远。
    近卫军二团团长吴杰文。
    近卫军三团团长郑雷。
    近卫军一团、近卫军炮兵团,军营驻扎西山。
    近卫军直属团、近卫军二团,军营驻扎大兴。
    近卫军骑兵团,军营驻扎丰台。
    近卫军三团,军营驻扎通州。
    近卫军侦查营,军营驻扎清河。
    近卫军一团、直属团各三千三百人。
    近卫军骑兵团,总人数三千两百人。
    近卫军炮兵团,总人数两千八百人。
    近卫军二团、三团各三千两百人。
    近卫军侦查营,总人数八百三十六人。
    近卫军总人数: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六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