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选择与谁合作
“爹娘,你们不是来找我有事儿吗?
快些说,说了你也好回去早些歇着,以后啊可得早早的睡,好好养着。”
“对对对,瞧我和你爹被这事儿给整得都忘记正事儿了。
你爹将水泥给做出来了,正想与你商量商量这水泥的事儿。”
又是一件大喜事儿,方菲一听是水泥的事儿,顿时眼睛也亮了!
这水泥能在这个时代研发出来,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她自然无比清楚。
在这个时代,修建房屋和桥梁还只在用泥土和石灰的年代。
她知晓,若是水泥问世,那会给百姓,给一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利益!
这也代表着,水泥能让他们家的生意,极有可能大跨步朝前!
以后直接在大康朝排上号,也不是不可能!
“爹,你还真厉害,你如何做到的?”
“这个过程你就不用问了,太过艰辛。
爹这段时日,就是在忙着这事儿。
这水泥其实要做出来,而且还是在这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做出来,其实并没那么容易。
首先人工就得消耗不少,但如此一来,水泥问世,倒是可以让有钱人消费,穷人挣做水泥的工钱。
大家都是有利可图,若是将来,水泥用在建桥修路上,也算是回馈百姓,回馈国家和这个社会了。”
“爹,你的格局真大!竟是想着百姓和社会!
我还以为你发明这水泥,只是想着赚钱呢!”
被女儿调侃,方成海才不在意。
“我是个商人,赚钱自然是首要的,但自己要富足了,有了能力,才能回馈身边的人,回馈社会啊。
这是爹长远计划,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想要经商,将来将生意越做越大,想要在这里站住脚,必须要铺垫的保命符。”
听自家爹如此一说,方菲也明白了。
他们家若是有天成为大康朝的首富,但没有人照拂,没有朝廷的扶持,就这封建统治的社会,只要当今天子一声令下,他们可以瞬间倾家荡产,或是家破人亡。
既然想要把生意做大,那就得做好随时为百姓为朝廷贡献的准备。
不然,等当今天子将他们家视为眼中钉的时候,那时候想要补救,就为时已晚了。
方菲之前没那么大的觉悟,那是因为她认为她的那些生意,也不过是赚些小钱。
对普通人来说,那钱虽然多,但在皇族和真正的富商眼中,根本就是不够看的。
而水泥若是问世,不止是这天下的商人,就连朝廷定然也想染指。
“爹!我觉得等这水泥问世后在铺保命符,到时候可能就晚了。
这东西,指不定不止我们大康朝需要,或许其它几个国家也会想要得到。
爹,这水泥的生意,看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方菲这一提醒,夫妻二人脸色瞬间白了几分。
“的确,之前与你们大伯娘二伯娘他们分家,也是因为这水泥要问世了。
不想到时候,他们摊上麻烦事儿,但富贵险中求,这么大一块蛋糕我们若是不去做,又觉得实在可惜。
我与你娘过来,就是想要与你商量商量,这生意要如何做?
要与谁合作?
但现在听你这样一说,爹这心里更是没底了。
若是连其它几个国家都会惦记上咱们水泥的话,那我们岂不是成了他们的猎物了。
一个大康朝就够吓人了,还被其它几国虎视眈眈,我现在越想,倒是越觉得没啥底气了。
赚钱固然重要,但若真的风险太,还要赔上一大家子的性命,那这钱不赚也罢。”
“爹,不急。
这事儿,你们是不是第一个想到合作的人,是郁公子?”
方菲一眼便是看穿了自家爹娘的心思,她如此问,夫妻二人自然是点头承认,没有要隐瞒她的意思。
“不行,虽然我们与郁公子很熟,而且也比较信任,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并不了解他真正的背景。
他是否与朝廷有关系,或是他是否亲近的人,能在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我们都不清楚。
如此,这事儿不如与阿澈哥一起商量吧?”
方菲想到的是君瑾澈,虽然君瑾澈目前也不过是边境的一个将军,但君瑾澈背后究竟有多少人,她也不太清楚。
但君瑾澈与郁染逸之间相比较,自然是君瑾澈更为亲近,更值得信任。
“阿澈他的身份本就......”
后面的话,严柳即便不说,父女二人也知晓她是什么意思了。
“娘,这事儿若是阿澈哥都劝我们不做的话,我们还真的就不要做了。
小富即安一辈子,其实也就好了。”
“那好,阿澈身边的人都留给你了,想来对咱们家也是没得说的。
这事儿,你就让你身边的人亲自去边境走一趟。
如果真的不能做,那咱们就从此打消这个念头。”
三人商议后,最终才是做下这个决定。
“爹娘,我还有两个提议。”
趁着三人聚在一块儿,方菲又是将自己最近琢磨的事儿,与自家爹娘说道了。
“何事儿?”
“我想以咱们家的名义,在村子里开一个族学,让我们方家家族的孩子,和作坊里工人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不管将来他们是走仕途也好,还是经商也罢。
那也是我们家族,我私塾走出去的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将来也能回馈家族,咱们这也算是帮家族做一件事好儿。”
“这提议好倒是好,只是你爹那在镇上的书院已经在修建了,家族里的孩子都可以去读啊,这样单独再建一个,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怎滴就多此一举了?我看闺女这提议好。
我镇上的书院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家族的是免费的。
师资力量也会不一样,若是家族中有能读书的苗子,再送去镇上书院也行,依旧以我们的名义出学费。
若是在村子里办私塾,不止家族,还有作坊里工人长工的孩子们,都能去上学。
等他们都受了教育,以后不管是否会留下为我们办事儿,也算是为帮我们作坊尽心尽力干活的工人们,做了一件事儿。
得天下,就得得民心,咱们办作坊,也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