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局势堪忧
“大元帅,给我十万兵马,让我出城一战,定能把申屠侯那小子斩于马下!”
大元帅府内,童真站在沙盘前,双手抱拳,冲着殷元魁说道,童真还是一如既往的直来直去。
“是啊,大元帅,我们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主动出击方为上策啊。”许凯歌也在一旁附和道。
“末将愿往!”
“末将愿往!”
“......”
除了童真和许凯歌之外,还有多名将军抱拳请-命起来,然而,不管是谁请-命,殷元魁都没有答应,却也没有否决。
这场战役,打的确实有点憋屈,对于炎军而言,无论是攻城战,还是守城战,其实都很拿手,但是,对于西域联军来说,守城战才是他们最拿手的,炎军有三十万大军,却只能被动防守,想想就觉得憋屈。
短短三天时间,防守虽然很成功,可是,伤亡却不小,尤其是防御器械上,损失不小,如果继续这么防守下去,康城能不能守得住,暂且不好说,就算守住了,估计也是一座废城,这才是众多将领不想看到的。
当然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清楚,想要保存实力,想要保住之前胜利的战果,防御才是最佳的选择,毕竟,一旦野战,那就意味着要死更多的人,就野战这一块来说,炎军和西域联军是不相上下的,至少以前是这样,但是,现如今是不是这样,真的不好说。
这次西域联军携五十万大军而来,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了优势不说,统领全军的几个人,都是一代名将,先遣部队的安德烈、申屠侯,中军坐镇的法阿和康恩,还有坐镇大后方的杜克,这几个人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安德烈和康恩自然不用多说,一个是长期被炎军作战的伏虎大将军,一个是多次跟北蛮交手,并且以少胜多的降龙大将军,他们能够成为南陀山亲封的大将军,能力肯定不比殷元魁这个大将军差多少。
至于申屠侯和杜克,还有法阿,这三个人,虽然名气没有安德烈和康恩大,但是,一个能坐镇中军,负责指挥全军,一个稳坐后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能力肯定很高,尤在两个大将军之上。
虽然众人对申屠侯的背叛,十分的不耻,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申屠侯不是什么庸将,一个能从百夫长,一路爬到从二品的副将的人,岂是普通货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大炎王朝的副将就太不值钱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次申屠侯出现,在军心上,就对炎军造成了一定的动荡,在镇西军当中,不认识别人还说的过去,可要说不认识申屠侯那就真的不可能了。
还有那些攻城器械的出现,显然不是安德烈的手笔,而是申屠侯的手笔,这些东西的出现,确实给炎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最最重要的一点儿,那就是申屠侯对炎军太了解了,尤其是对镇西军,太过于了解了。
殷元魁所统领的三十万大军,其中是以镇西军为班底的,虽然之前秦嘉涆西征兵败,很多将领战死沙场,可是,后方还是留守了不少将领,这些将领在殷元魁的西征军来了之后,都在军中担任要职,他们的能力如何,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镇西军存在哪些弊端,申屠侯可要比殷元魁这个大将军还要清楚的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法阿把申屠侯派遣到先遣部队来,肯定不是来看热闹的,那么,申屠侯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这个答案,在双方对峙的这几天,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有不少曾经跟过申屠侯的将士,在看到申屠侯出现后,尤其是在看到申屠侯混的比以前还好的时候,就有人蠢蠢欲动起来。
当兵的,除了那些嗜杀成性的人之外,大部分人为的不就是权利和地位嘛,但是,大多数人打了一辈子仗,到了最后,获得的荣誉往往跟战功并不相符,越是那种参军越久的人,想法越多,看到身边的袍泽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再看看人家申屠侯,一个叛将都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说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天,一些关于康城守不住的流言,已经在炎军当中散播开来,至于源头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已经无法查证了,但是,这种流言传播的速度之快,是在场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这其中,不排除有敌军探子的故意为之,也有某些抱着其他想法的人故意从之,但是,更多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康城守不守得住的问题。
如果放在两个月前,那自然想都不用想,守肯定守得住,不但能守住,说不定还能打下一两个王国呢,但是,今日不同往日,去年冬天的后勤短缺,今年年初的撤兵与否,还有前段时间的瘟疫、逃兵,这些事情都压在众多将士的心里。
虽然说,因为瘟疫的事情,让军心产生了动荡,而各层将领们也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煽动和整治,使得动荡的军心再次稳健下来了,可是,稳健是稳健了,瘟疫的事情还是没有解决,这始终是众人心中的一根刺。
西域联军也爆发了瘟疫,可是,人家不但解决了,而且还有能力组织这么多人打仗,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每个人心中都很担忧。
在这对峙的几天时间里,不但炎军内部有人在散播各种康城守不住的谣言,对方也在不停的喊话,大肆宣扬瘟疫的可怕性,单单就士气而言,炎军是处于劣势的,而这也是为什么童真和许凯歌,相继请-命,要带兵出城作战的缘故。
没有什么比一场实打实的胜利更能说服一切的了。
但是,童真和许凯歌的这个提议,并没有让殷元魁同意,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为将者,考虑的东西要比普通将士多得多,童真他们想要以一场野战的胜利来稳固军心,对方何尝想不到这一点儿,说不定,这正是申屠侯他们现在围而不打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西征军,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多万的人,想要野战,最多最多,也就能拿出十万多一点儿的军队参与野战,十万对二十万,貌似有的打。
可是,对方身后还有三十万大军,一旦这十万人出城作战,没能在第一时间击败对方,反而陷入了泥潭当中,那就很危险了。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作为主帅的殷元魁,就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救还是不救?
救的话,那肯定要再拿出数万的军队出城,能不能救回来,这还不好说,但是,康城这边肯定会出现内城空虚,后继无力的情况,就算把他们救回来了,对士气,对军心都是一个很大的动摇。
不救的话,那更好了,对方可以用二十万人拖住炎军的这十万人,然后在用后方的三十万人,慢慢地吃掉这十万人,五十万打十万,五打一的局面,想不被吃掉都难。
如此一来,原本在人数上就处于劣势的炎军,再损失十万人,那情况就更危险了。
一旦对方两军汇合,而炎军这边没有兵员补充的话,单单依靠一个康城恐怕是拦不住他们的,以前觉得能拦住,那是因为西域联军不擅长攻城战,而现在,因为申屠侯这个叛将的出现,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是出城作战,还是守城作战了。
其实,不管是出城作战,还是守城作战,对于炎军来说,都是不利的情况,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事情。
西征军从去年四月份出征的时候,是三十万人,到了西洲的时候,跟镇西军汇合,拥有了四十万大军,一路上攻城拔寨,连下六国,战绩是很大的,而战损也是极大的,四十万的军队,除了必然要留守大后方的一部分军队之外,剩余的军队,在连番作战之下,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这一场战役当中,西征军前前后后损失了十几万人,战死的尚且不去说,受伤的将士可不少啊,虽然后面又陆陆续续的补充了几次兵员,但是,战斗力说实话,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从去年入冬之后,西征军西征的脚步就停下了,而朝廷对这次西征连下六国的战果,已经非常满意了,有不少人都在主张撤兵,更有甚者,觉得西征军应该放弃已经打下的六国疆土,退回西洲城,可以跟西域进行谈判。
千万不要觉得危言耸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觉的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疆土,就这么拱手让人了,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对于那些官员,尤其是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长安的官员来说,他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利益。
疆土打下来了,该掠夺的东西都掠夺了,该拿到的好处都拿到了,而西域又如此的贫瘠,继续握在手里,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负担,加重国库的财政压力,既然如此,还不如还给人家,趁机再捞一把好处。
反正已经赚了,不如再赚一把,在这些人看来,一块不毛之地,贫瘠之地,还给人家也无妨,大不了,过几年再打下来,再掠夺一次就是了。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可不在少数,这一点儿,从去年入冬之后,后勤补给跟不上,也没有再有新兵补充,就可以看的出来。
当然了,真正作为肱股之臣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可是,他们不这么想,有人这么想,内耗就此而展开了,前方的将士在浴血奋战,后方的朝臣们在忙着扯皮,打嘴仗,如此一来,其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军队内爆发瘟疫的事情,更是让这些人找到了理由撤军。
瘟疫如果得到了控制,那是本分,无功无过,要撤军,如果瘟疫没有得到控制,那就是罪过,更要撤军,而且还是不得不撤。
是不是觉得很窝心,很难受,其实,这是正常的,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尤其是在皇权时代,不要幻想着,朝堂上下一片和谐,团结一心。
为官者,不怕你做事儿,就怕你做不成事儿,有些人是自己不想做事儿,也没有那个能力做事儿,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阻拦别人做事儿,自己做不成事儿,他们也不想别人做成事儿,把别人拉到跟自己一个水平线上,是很多人的想法。
所谓的中庸之道,有时候说白了,就是如此,大家都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哥不说二哥,那就很好,很和谐嘛。
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西征军当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作战之初,自然是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可是,在取得了战果之后,尤其是胜利之后,这种团结就会出现破裂。
就拿西征军当中的这些高层将领来说,童真和许凯歌是想要继续西征的,而殷元魁、秦之豹等人,是想要保住已经到手的果实,不敢继续西征,继续扩大战果,而房子墨等人,自然是中立派。
是继续打,还是撤兵,亦或者是停滞不前,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再加上朝堂之上的争斗,这个问题就无限的扩大了。
西征军内将领们的想法,其实,远在长安的炎武帝还有那些肱股之臣,心里都是有数的,可是,他们却什么都不能说,这就像朝堂之上的那些争论一般,没法说。
炎武帝为何要钦点许一凡来西征军当参将,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用意,是所有人都清楚的,那就是他要借助外力来打破这个僵局。
岩门镇的袭杀,真的是意外吗?
许一凡抵达康城之后,跟西征军将领之间的博弈、矛盾,真的只是因为理念不同吗?
一切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了。
岩门镇的袭杀,本身就很不合情理,在距离西征军大本营不到百里的地方,居然会出现三百人的高武队伍,本身就不合乎情理,要说西征军当中没有人插手,没有人参与其中,那是不可能的。
进入康城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许一凡被迫立下的军令状,还有之后遇到的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真的只是偶然吗?
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博弈,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博弈,朝臣和皇帝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停止,许一凡之所以暂时没事儿,那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触及到大部分的利益,一旦他触及到了这个雷区,就许一凡这种在军队当中,毫无根基的人,想要做成事儿,想都别想。
当然了,这些问题都跟现如今,殷元魁他们面临的事情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暂时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如今的问题是,要不要出城作战,如果要出城作战的话,谁带兵,带多少兵马,仗该怎么打;如果不出城作战的话,该如何防守,防守到什么程度,是始终坚守康城,还是边打边撤,亦或者是直接放弃这里。
这些问题,才是目前最最重要的问题。
殷元魁很为难,他确实很为难,就他个人而言,自然是不想撤,也不能撤,一旦他撤了,那他之前打下来的功劳,可都没有了,本身就是戴罪之身,牵扯到了数万人的生死,岂能轻易做决定?
可是,不撤兵的话,现在这场仗怎么打?
目前,双方是二十万对二十万,可是,根据斥候最新探查到的情况,西域联军后方的三十万大军,已经距离安德烈的二十万大军不远了,一旦他们汇合,那就是二十万对五十万。
虽说,守城战比攻城战好打,可是,这也是建立很多因素上的,一旦据城死战,那时间和伤亡,就会呈现几何倍的增加,殷元魁能做到吗?或者说,后面朝堂上的那些人,会给他这个机会做到吗?
据城死战,这还是建立在军心不散的前提下,如果军心溃散,别说死战到底了,恐怕打着打着,就会有大量的逃兵。
最重要的一点儿,那就是西征军有没有后援的问题。
虽然,西北三洲还有后援部队,可是,人数也只有十万而已,如果朝廷不继续增兵的话,就殷元魁手上的这点人,能打多久?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大炎王朝从前年开始,决定用兵的时候,就不是单线作战,而是三线作战,朝廷不可能一味的只顾忌着西北这边,他们还要顾忌到北方和南方,就算增兵,就算有后援,估计也不大,也不多。
除此之外,还要一个在场所有人都不愿意提起的问题,那就是以康城为要塞,据城死战,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
从西洲城到康城,这些疆土原本是属于西域的,算是抢过来的,为了这片贫瘠之地,真的死战到底,让无数将士客死他乡,真的值得吗?
殷元魁为难啊,而在场的这些将领也很为难啊,不思进,先思退,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