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拒绝装睡,唯一的清醒者
此心安处是吾乡!
画面中的苏轼,脸上常挂着乐天知命的笑容,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淡然处之,偶尔抬头一望,似是寻找张凡的影踪,又似乎是穿梭千年,直接望向那亿万双眼睛。
丧子之痛,对王朝云的打击,当然更大。
苏轼有诗描绘道: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张凡的镜头偶尔给到那个可怜的妇人,她似乎早已不复当年少女朱颜。
可是对于直播间里的观众来说,她巧笑倩兮,在西湖画舫上舞动青春,温柔岁月,让湖光山色都因她而明艳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
到如今,已是忽忽十几年过去……
然而即便如此,悲痛欲绝的王朝云,依然勉强收拾心痛,继续追随苏轼,不论他在哪里,都将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此处是常州,然而在阳光明媚的野外,又有一间世外桃源般的小屋。
看上去,跟之前黄州的那一幕,极为相似。
画面中甚至还残留着当日东坡肉的浓香,透过屏幕,惹得后世无数人再次垂涎。
苏轼和王朝云,在木屋之内,或许是倾诉心曲,或许是互相宽慰。
而张凡就站在屋外,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看着看着,竹林化作亭台楼阁。
看着看着,小木屋化作金銮殿。
金銮殿上,苏轼已是一身官服正装,重返京城权力中枢!
1085年,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则受到了凌厉的打压。
按照朝堂上党争的惯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所以,曾经因为得罪新党而连遭贬谪的苏轼,仿佛是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机!
朝奉郎!
礼部郎中!
起居舍人!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礼部贡举!
重掌朝政的“旧党”,同样钦佩苏轼的绝世才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如同火箭蹿升一样,官至三品!
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无常!
在你拼命争取的时候,处处挫折,总是难以如愿。
而当你心灰意冷,决定“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时候,偏偏官运亨通,挡都挡不住。
然而,苏轼接下来的操作,再次令人大惑不解!
按理说,华夏人,尤其是古代华夏人,对于“知遇之恩”,是非常看重的。
尤其苏轼接连遭到贬谪,追本溯源,都因为当年在朝堂上力抗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新党。
所以现在王安石的势力被打压的时候,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立刻就想起苏轼,让他一路火箭提拔,可以说是给了足够的尊重,足够的面子,足够的诚意。
但苏轼是怎么报答的?
典籍华夏第六期,到了这里,张凡似乎把节奏放得很慢。
苏轼这次重返朝堂中枢后,每一个举动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他向皇帝上书,提出谏议,历数旧党执政后爆发的腐败现象,一点情面也不给留!
然后……理所当然……势单力孤的苏轼,被回过神来的旧党联合针对,再次被迫离开中枢,去往杭州……
“这!作死?”
“图个啥啊!”
“先刚王安石,然后再怼司马光……苏轼你要是想成为党争领袖,提出自己独立的政见,起码先混成老大啊!”
“这小弟做得虽然硬气,但人家翻翻手就把你撵出去了!”
“幼稚!政治上的确是太幼稚了!”
“还是老老实实写写诗填填词吧,官场不适合你,东坡先生……”
“胡闹!就算是千古一相张居正这样的人物,羽翼未丰之前,还不是照样得装孙子,拜码头!”
“才刚回去啊!直接就飘了?”
“看着憋屈!还不如没这一段!”
“当朝三品啊!说不要就不要了……有才任性?”
……
弹幕七嘴八舌,大多对苏轼的迷惑行为表示不解。
毕竟看上去,苏轼这完全是自己找死。
新党势力大,你去怼新党。旧党势力大,你去怼旧党。
这、这难道是个喷子?
然而,已经有人的目光,似是不经意地,落在了这一期典籍华夏直播的主题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这一段明显很憋屈,苏轼刚回京城,就开始作死,然后理所当然地被一波反击打得奄奄一息,眼瞅着又要滚出去了。
可奇怪的是,张凡的镜头偏偏没有丝毫跳跃,而是老老实实地用许多剪影,将这个过程,演绎得非常详细,甚至让人宛如亲历!
到底要干什么啊!
就算换了我,也不至于这么幼稚啊!
抱大腿都不会?
人家跟你示好,你写举报信举报人家,这什么妖孽思路!
老老实实跟旧党靠拢,说不定三品只是个起步!以后好好混着,混成老大也未必不可能!
容得下弟兄,才能当大哥啊!你这一开口把能不能得罪的全得罪个遍,你不死谁死?
“咳咳……我说两句……”
喧闹的弹幕中,有人开口,说出一番话来。
与此同时,龙城电视台演播大厅里,面对主持人赵永军的提问,吴思衡陷入短暂沉思,然后同样也久久看着那句本次直播节目的主题,慢慢开口,道:
“苏轼,是唯一的清醒者。而且,他拒绝装糊涂……”
嗯?
这说法显然与弹幕中的主流风格迥异,许多人的目光都转了过来,包括台长孙成功。
虽然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开始就隐约明白张凡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能听到吴思衡亲口解读,当然也是极有意义。
“苏轼傻吗?”
“不!他不傻!”
“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万劫不复,甚至丢掉性命?”
“不!他知道!”
“他不在乎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三品之位吗?”
“不!他在乎!”
“但是,他依然这么做了……”
吴思衡的声音,淡淡泊泊,倒似是有苏东坡的三分韵味。
这同步的访谈节目,现在虽然没什么人看到,但等典籍华夏节目完成之后,同样有海量的观众要来看,来听听专家对于节目的解读,增长见识,裨补缺漏。
而实际上,就在吴思衡开始尝试分析苏轼迷惑行为本源的同时,弹幕里也已经有些类似的声音发出来,开始的时候并不起眼,但却渐渐压过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甚至是对苏轼的鄙夷声。
原来……如此?
渐渐地,亿万观众的目光,开始变化。
他们看着那个孤独的、老迈的、饱受打击却矢志不移的苏东坡,一时间,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