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61章 最后的拯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科举制,是世家门阀制度的终结!
    这一道理,到了后世的话,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在这个时代,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真是不多。
    为啥?
    因为科举制是打着公平取才的名义出现的,到现在为止, 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在几乎所有世家和士族人眼里……
    公平取才?
    取的还不是世家和士族之才?
    那些穷酸,能读得起书,买得起书,受到最好的教育?
    几乎所有的世家之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而如此认为的根源,就在于在这个时代,读书真的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读得起书的,而寒门之人,虽然读得起书,但却未必买得起书,受到最好的教育。
    而在世家和士族那边,家族有大量藏书,然后请的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一来,寒门之人就算能读书,可是在整体水准上,还是没法跟世家及士族子弟比,仅有阮留之那样的少数罕见天才,才能偶尔冒一下头。
    就好比骆斐,作为国子监的祭酒,他都早已习惯了国子监里的监生大部分都是世家和士族子弟这一事实。
    这就是科举制明明是世家门阀制度的墓碑,但在刚推出时,并没有受到把持朝政的世家的抵制的原因。
    现如今,郑经却把这一事实给挑破了。
    一语石破天惊。
    换做是别人来说这么一句话,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然后不以为然,可这话是从郑经嘴里冒出来时,大家却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为啥?
    难道他比别人特别不成?
    不是,而是他干了一件其他所有人都没有做到的事,那就是发明了新型印刷术。
    在此之前,寒门弟子之所以比不上世家弟子,其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家穷,而在于买不到书。
    就好比说宋财那样的,家里是做生意的,并不缺银子,他还有大把银子去逛青楼酒肆,可是在读书这一点上,却还是比不上郑经这样的世家旁系。
    原因就在于,就算他家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这个书都得靠手抄的时代,他根本就买不到书,而郑经虽然穷,但却有大把家族藏书可看。
    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可现在却是不同了。
    郑经的新型印刷术一出来,又开始大量印书之后,书虽然还是不便宜,但最起码一点,那些门第虽不高,但不差钱的寒门,却是能买到书了。
    只要不差银子,就什么样的书都能买到!
    这样一来,世家和寒门之间的差距一下就拉近了。
    细思极恐!
    原本还想事后再教训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同宗晚辈的郑衍,此时却在怔怔地看着郑经,忍不住想:所以,你才是置世家于死地的始作俑者?
    而顾倾城等世家子弟,此时则在细细思考着郑经这番话所蕴含的深意。
    “请大家记住,大势不可逆,大道不可违。”
    郑经以这样一句,结束了这场谈不上有多精彩,但绝对能让所有人都深思的讲道。
    紧接着是一场被这场讲道稍稍耽搁了一会功夫的小型宴会。
    够资格参与宴会的,除了张籍和骆斐这两位名儒之外,自然只有郑衍、卢勋,以及德王爷、阮留之这两位陪客,至于其他的年轻士子等,他们暂时还不够资格来跟张籍和骆斐这样的名儒来同席,因此只能另起灶炉。
    说实在的,自从郑经不缺银子之后,他这里的宴席品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是美酒还是菜肴,品质上已在向醉香楼看齐,可在场的这些大佬却是一个个都无心吃喝。
    谷怨
    大家都还在想着郑经之前的那场讲道。
    心情最为复杂的,还得数郑衍。
    要知道,在场的这些大佬里,虽然张籍和骆斐都可以划入士族的行列,但真正被天下视为眼中钉的,就只有他这位世家代表,因此,他所受到的冲击肯定是最大的。
    此时他就在想,假如郑经所说的是对的,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千年郑氏就此即将覆灭?
    这样一极其恐怖的结论,确实让他一想起来就极为难受,因此,顾不上还有其他人在场,他忍不住问道:“浪之,你说,现在世家真那么招人嫉恨了吗?”
    之前的话题又开始延续。
    郑经心情复杂地看了郑衍一眼。
    对于荥阳郑氏,他此时的心情确实是极为复杂的,因为从情感上来说,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荥阳郑氏人,但他又不能否认的是,他的这具躯体,怎么也不能跟荥阳郑氏脱离关系。
    那该怎样来对待荥阳郑氏呢?
    眼睁睁地看着它覆灭?
    甚至于来个大义灭亲,亲手将其送入深渊?
    从德王爷及卢勋近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意思来看,当今圣上确实已将世家视为心头大患,因此,其实用不着他说,各大世家被打压已经是迟早的事,说不定啥时就会大祸临头。
    那要不要听天命尽人事,再稍稍点醒一下呢?
    想了想,他问道:“族叔祖,您应该是很久没回荥阳了吧?”
    “嗯,确实很多年没回了。”
    郑衍承认。
    “是不是招人嫉恨,我不好评价,但我可以告诉你几个事实。
    “就以荥阳郑氏为例。
    “现在在整个荥阳郡,有差不多一半的田地属于郑氏,光是太正二年那场黄河大水,就让郑氏多了数千亩良田。
    “还有,荥阳郡里最为赚钱的生意,比如说粮食、铁器、食盐、布匹等,也都是有郑氏把持。
    “这导致了在整个荥阳,起码有一半的百姓得在郑氏讨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郑氏配合,朝里的政令在荥阳根本就行不通,当郡守的,也别想把荥阳给管好。
    “我就问你,这样的荥阳又怎能不招人嫉恨?”
    郑经摆出了一连串残酷的事实。
    郑衍赫然。
    久居上位者都有一通病,那就是不察世情。
    就好比说郑衍,他久居会宁,因此对于荥阳老家那边的事,他能从族人那里得知,但族人传递给他的消息,往往都是只挑好的说,比如说家族去年又赚了多少银子,做了啥了不得的事,然后把分红呈献给他。
    就算他偶尔回一趟荥阳,他所能见到的,也是族人给他安排好的,让他感觉开心、舒服的那一面,至于阴暗的,早已被人隐藏了起来。
    可现在郑经这么一说,他立即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假如没有郑氏的配合,连朝里的政令都在荥阳实施不下去,这样的郑氏又怎能不让人忌讳?
    这么说,现在的郑氏真错了?
    一时间,他又怔怔地说不出话来了。
    而郑经,在最后点醒了郑衍一番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骆斐。
    该怎样来通过国子监来薅羊毛呢?
    他又一次开始考虑起这一问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