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55章 另一个重要人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道理?
    古法油墨的原理?
    别说是德王爷,就算是郑经本人,也曾经以为,像油墨这种东西,是没啥技术含量的,随便弄点东西搅合一下就能用。
    直到他的那个学生弄出那么一古怪课题,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大错特错,哪怕是一样看似简单的东西,一旦深入钻研进去,就有着太多的学问和讲究。
    还是以油墨为例。
    从油墨的理化特性来说,就有着密度、细度、透明度、光泽度、耐光性、耐热性,以及耐酸、碱、水、溶剂性等学问和讲究。
    从油墨的印刷适性来说,就有着油墨与承印物,及其他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讲究,包括黏度、黏着性、触变性、干燥性等。
    然后围绕这两大特性,油墨在设计之初,除了联结料和色料和这两大主料之外,还得添加很多辅料来达到满足印刷需求的效果,比如说填充剂、稀释剂、冲淡剂、防结皮剂、防反印剂、增滑剂、干燥剂等。
    也好在他的那个学生弄出了这么一古怪课题,才让他今天有可能如此轻易地弄出一份效果一流的古法油墨来,也让他有能力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们曾试制过油墨对吗?”
    他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反问起来。
    “是的,豆油和桐油都试过,结果发现……”
    德王爷立即就接上了话。
    既然郑经的新型油墨已试制成功,并且效果还比最理想的结果还要好上太多,那他也就没啥好隐瞒的了,大致说起了德意书局之前的油墨试制过程与结果。
    是的,不管是豆油还是桐油,德意书局都曾尝试过。
    先试的是桐油。
    只不过与郑经现在的油墨不同的是,没有加面粉、蜂蜡、豆油之类的,而是只用了桐油和松烟,后来发现,这种油墨一印到纸上,几乎整张纸都被渗透明了,效果根本就不理想。
    后来又尝试过用豆油、麻油,甚至是猪油、羊油、牛油之类的,结果却是发现,用这些油来配置的油墨,一印上去,就很难干,晾晒很久之后,用手轻轻一擦,都还能把字迹给擦糊,根本就不适用。
    而现在,刚才那张印好的书页到他手里时,他用手指轻轻擦了一下,尽管刚印好的油墨还没完全干,还能擦出些许痕迹来,但并不严重,甚至连晾晒都没必要,可以直接跟别的书页叠放到一起也没问题。
    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点!
    为了将其中的差距弄个明白,他已顾不上面子不面子啥的,立即说起了之前的试制过程跟结果来。
    这是在郑经意料中的事。
    因为在后世,在石油系矿物油做溶剂制作油墨之前,先出现的就是植物油油墨,其中就包括曾被广泛应用过的豆油油墨,也尝试过单纯用桐油来制作油墨。
    大豆油油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只适用于特定的纸张,对于大部分通用纸张,就容易出现干燥偏慢、易蹭脏、易粘连等问题,所以很快就被石油基油墨彻底取代。
    至于桐油油墨就更不必说了,那就是容易把纸张渗成透明,就好比有名的油纸伞,在用的是厚厚的纸张的情况下,都还是半透明的。
    而且桐油油墨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桐油太容易挥发,在常温下很容易干,无法长久保存。
    而他的学生灵机一动,把豆油和桐油合到一起,并加入蜂蜡、面粉等辅料,就完美地解决了那两种油墨所存在的问题。
    甚至于说,其综合效果甚至超过很多石油系矿物油油基油墨,至于原理,主要就是利用了桐油的热聚合效应。
    单独用桐油制作油墨时,桐油极容易挥发,用不了太长时间,就容易干枯结块,让油墨无法继续使用。
    但用桐油和少量豆油进行热聚合反应之后,其所形成的连结分子,就能在油墨堆放时,在油墨表明形成一层油膜,防止桐油挥发,便于长期存放。
    至于解决桐油易渗透的问题,则是面粉的效果。
    在油墨制作时,为保证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添加多种辅料,而面粉超强的吸附能力,就既能充当其中的填充剂,让油墨不会过稀,又能起到防反应剂的效果,让油汁不往纸张上渗。
    至于蜂蜡,则是起到增滑剂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油墨的耐摩擦性和流动性,降低大部分油汁都有的黏度太强不易散开的特点,并提高膜层的光洁度,减少纸张拉毛现象。
    这几种简单的材料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就制造出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古法油墨,这种油墨别说是拿到这个时代来印普通的书,就算搁在后世,也强过很多石油系矿物油溶剂油墨。
    只是这其中的物理化学原理,又怎么跟眼前这些连元素周期表都不知道的人解释呢?
    郑经原本是不想解释的。
    因为哪怕是面对德王爷,他真不想解释的话,他也完全可以一笑而过,那样反而会更有逼格,因为这种油墨搁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是钱途无量的重大商业机密,他不仅可以不解释,还可以要求大家务必保密。
    这绝对是合理的。
    但他却不想那么做。
    这是因为,一个墨家小鲁的出现,让他意识到,还有另一个人设也得立一立了,那就是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设。
    众所周知,格物致知的概念是儒家提出来的,最早的出处是在《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可千百年来,儒家的格物致知却仅停留在简单的算术上,在其它领域却无半点进展,直到王阳明那里,才又重新强调格物致知。
    反倒是从儒家出来的墨子,却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自然科学启蒙著作《墨经》不说,还带领墨家将工匠技艺发扬光大,制作出了不少领先于世界的工具和器械。
    因此在郑经看来,自己与其专注于儒家、道家、法家等人文领域的道,还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将墨家的道发扬光大,毕竟到了一千多年之后,中国的落后,就始于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毕竟科技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不过在此之前,他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才没有在数理化方面发力,立自己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设。
    现在机会似乎来了。
    “我说过,万物皆有其特性,也就是万物之道,一旦领悟了其中的道,想做到其实并不难。”
    他顺着德王爷的问题开口了。
    再一次把原因扯到了一个道字上面。
    毕竟道是他自己重新定义的,天之道,天下万物运转的规律,人之道,人之法理道德,现在他这么扯,也是相当合理的。
    “你的意思是……”
    只是德王爷却听得有些迷迷糊糊,不懂。
    “桐油,粘性极强,渗透力强,易干,这是桐油的道。
    “豆油,粘性同样极强,渗透力较弱,但极不容易干,这是豆油的道。
    “此二者,无论用哪一种来调制油墨,都不合用,可若是将二者组合,取长补短,就能解决易干和不易干的问题。
    “面粉,吸附力极强,能大量吸附水渍、油渍,将其加入桐油和豆油的混合物中,便能解决渗透力强的问题。
    “蜂蜡,滑腻,有光泽,将其加入后,不仅能解决油汁粘性极强,容易成团的问题,还能让印出的字极具光泽。
    “这便是原理。
    “不仅如此,用此油墨印刷出来的字,理应还带有防水、防腐、防虫蛀等特性,因为这些原本就是桐油的道。”
    郑经的完整解释来了。
    句句没有离开一个道字,也就是所有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场这些人能理解的特性,并没有涉及到太过于深奥的物理化学原理,但却能把大家听个目瞪口呆。
    “哇,老师好厉害!”
    死忠陈蒨武最先反应过来,兴奋地拍起了小手。
    “唉,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没想到浪之不仅在道的领悟方面造诣相当了得,竟然在格物致知领域的学问也相当高深。”
    德王爷的赞叹紧跟着也来了。
    这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
    因为在他看来,能把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做出来可能是运气,可若是在做出来的同时,还讲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真本事,他不服不行。
    啥?
    这位书局的新主子,在道的领悟方面造诣了得?在格物致知领域也学问高深?
    同样惊讶的小鲁却被德王爷的这一句给吸引住了。
    说实在的,作为墨家传人,他其实是在骨子里就看不起只会耍嘴皮子的儒家人的,可现在,他的这位新主子,却让他对儒家之人有了不同的观感。
    这么说来,这位新主子更应该是墨家之人才对?
    他忍不住如此想道。
    这是对郑经真正开始有了认同。
    而德王爷却兴奋地说:“走,就食去,我必须得好好跟浪之喝上几杯。”
    醉香楼送过来的酒食早已到了,只不过因为德王爷急于试墨,才凉在了那里,现在,他想跟郑经像老朋友一样畅饮一番。
    这也是在见证了新型油墨的诞生之后,对郑经有了高度的认可。
    只不过他似乎忘了,今天他是过来抓女婿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