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27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七五同人)大宋小吏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分卷阅读272

    们除了叫醒每家每户之外,还多了一项职责,送报纸。

    首先是那些自家订了报的人家先反应过来,“咦,今日怎么登了这样多画?”

    男主人习惯每天在吃早餐的时候看一看《东京日报》,这一天,他先被报纸最后一版的图画吸引了注意力,仔细一看,标题是《三国》,再一看,画的也正是三国故事。

    画工自然不必说,翰林水准,那战甲、衣服,画得无一不精美,生动极了,下面还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有的人物旁边写了对白。

    通篇看下来,只觉得将自己脑海中的三国故事明明白白呈现了出来。以往在听说书时,只听说吕布战甲是如何如何,刘备形容是如何如何,战场怎样厮杀,但是还真想象不了那么细,只是一个模糊的形容。

    偶尔看书本插画,也只是单一的场景,哪里像这么多图的爽快,完全是用图来讲故事了,不知多么费神!

    画家的费神,对读者来说却是大为爽快。

    男主人迅速看完了一版连环画,意犹未尽,翻回去仔仔细细逐格欣赏了人物,又有一番品鉴。

    哪个人物与他想的一般无二,哪个人物觉得稍微不同了一点……

    ……

    在那些提供读报的店家呢,又是一番场景。

    读完前面的新闻后,读报博士看着最后一版,有些呆愣:这要怎么读啊?

    顾客们纷纷嚷道:“还有什么内容,快快读来啊。”

    博士把报纸一张开,哭笑不得,“这,这怎么读啊!”

    众人一看,竟是一些图画小人,纷纷凑上去细看,才发现画得竟然是三国故事。

    “我好像看懂了!这画得不是董卓讨黄巾么?”

    “是啊,虽然不认得下面的字,但是这个应该画的就是董卓吧?和我想的一样呢!画得可真好啊!”

    “哎,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叱骂?”

    “我觉得不用字也能大概看懂……”

    “给我看看,我看不清楚啊!”

    因为店里人比较多,最后竟然争了起来,一些人干脆出去,自己花几个铜板买一份报纸来看。这才发现,还有很多人也遭遇了和自己一样的事情。

    “嘿,以前买了也不认识字,现在倒好了,后面有那么好看的小人画儿!我虽然听了那么多遍三国,但是还是第一次看呢!”

    “就是,那读报的博士说,后边写了未完待续,以后每日都有得看!”

    “什么?那我可得去订一份,就冲这,订了也值!”

    ……

    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闹着要《东京日报》的连环画版,但凡有条件的人家,即便不认字,也磨不过孩子,满足这个要求了。何况,很多家里的大人也想收藏呢。

    可以说,一日之间,《三国》连环画就在东京爆红了。带动得《东京日报》也狂销,原本稳定了的订购量猛然上涨一大截。

    不知道多少官员,要么自己需求,要么家人需求,纷纷去找责编或者作者,求要存稿…当然,毫无疑问被拒绝了。

    而此时此刻,仁宗正在宫里,存稿在手,笑看loser。

    第188章 厉害了,我的广告!

    《三国》连环画, 迅速从东京向外扩散了,虽然因为开封府的严打,没有人敢私自盗印《三国》,但是也仅限开封府了。

    那些民间商人,迅速嗅到商机, 开始往外传输《三国》连环画, 他们只印有《三国》的那一版报纸, 然后卖到外地去。

    其传播速度之快,连云雁回都没有预料到。

    大约在两个月后,辽国的榷场就专门要求要订购《东京日报》了。

    辽国向来很推崇宋朝文化,《三国》本来也是从民间走私渠道进入辽国, 然后传播开的。只是传到了他们的上层,便要求官方进口这连环画。

    榷场的人去和宋朝谈,宋朝官员也很无语。

    《三国》连环画?不好意思,我们不单卖那个, 我们只卖《东京日报》啊。

    榷场的人迅速回禀, 咳咳, 这个是人家的首都地方报,咱们不属于宋国,订那个会不会有点不好呢?

    这辽国领导层们想了半天,最后美其名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在了解他国国情。遂,订购《东京日报》,国际快递,直送辽国。

    这《三国》看了,顺便又看看《东京日报》,一看之下,就有点担心了。

    人家的宣传策略这么先进,咱们好像显得太落后了,看看这《东京日报》,每一版可读性都很强,甚至专门有放诗词歌赋的版面,就这水平,他们整个大辽也找不出啊。

    更别提,还是日报,每日都有!

    比不上,但是,还是要认真学习滴。

    于是,在辽帝的亲自授意下,辽国也办起了报纸。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他们办不成《上京日报》,只能办《上京旬刊》了。

    大宋这边听说后,也意思意思订了几份。

    后来报纸到了《东京日报》编辑部,就成了被群嘲的存在。

    大宋不缺才子,《东京日报》的编辑部更不缺才子,懂辽语的人不在少数,而且那上面还有汉语作品呢,辽人最爱宋国诗词,也自己创作一些登上去。

    那水平,随便一个编辑都能吊打了。

    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来,作为《三国》连环画的主创,郑凌是真红到国外去了。

    那些辽人特别喜欢《三国》,还有人专门赋诗,称赞连环画和创作者们,甚至有示爱的。

    因为连环画的收效甚好,所以编辑部对郑凌他们也很是看重。开办报纸以来,可以说很多翰林、御史的思想都有改变。

    以前他们是比较清高的,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不一定他们觉得好的,就会受到百姓欢迎。

    要怎么用让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更好地去传达一种信息,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绝对值得他们好好研究。

    本来很多人只是想在这里刷一刷经验值,在官家面前露脸,然后好晋升——事实上目前为止的确也有人受到了赏识。

    但是后来,有很多人的思想已经发生的转变,更希望留在宣传口了。

    所以,郑凌他们的阅读量,对于这些编辑来说,就很值得尊重。以前,可都是觉得他们这种翰林,与图画院那种翰林大不一样的。

    郑凌他们这些人的待遇,不止在编辑部,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上都有了提高。

    郑凌特意来找云雁回说过,还表达了同事们的感谢,“雁哥,现如今我走出去,上到三司使,下到卖油条的,对我都和颜悦色,而且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郑家曾经为郑凌的社会地位担忧过,所以给他弄到了翰林待诏,这也只是让郑凌不至于被群嘲罢了。

    后来水景记,也让

    分卷阅读272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