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545章 陈奇瑜长大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545章 陈奇瑜长大了
    刘承宗去跟龙王见面了,刘向禹自己坐在元帅府的书房里捧着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
    这不是给小孩看的,话本的字比较多,画工也尤其精美,美中不足是雕版印刷的工艺一般,用的是元帅府的公文纸,而且因为赶工的缘故,没上色。
    不过这就已经很有看头了,封皮上写着写话本、画匠、雕版匠的名字,写话本的作者自然是刘狮子,雕版匠并不出名,画匠则是元帅府出名的画家,是个陕北出身的都尉,名叫薛和尚。
    薛和尚不是和尚,他只个秃子。
    这家伙跟罗汝才麾下那个李八两是同乡,都是文安驿人,过去太平年景,俩人都是文安驿的名人,李八两是货郎,卖东西出了名的缺斤短两;薛和尚是画家,赶上踏青就给人画美女图,一张图要一斤牛肉。
    待到旱灾来临,这俩难兄难弟先后沦落成了流贼,李八两跟了罗汝才,薛和尚则在更早的时候就跟了王左挂,后来降了官军,在贺人龙部当兵,河湟大战时才降了刘承宗。
    这家伙在王左挂那就没混上小头目,到了贺人龙那更没混上一官半职,一直到降了元帅府,才想着凭同乡的门路,给上天猴刘九思送礼谋求个晋升。
    上天猴收了礼也办了事,主要是薛和尚穷得当裤子,送礼也只是送了几幅画,刘九思拿着画就去找了刘向禹,刘向禹看了画直接把人扔到书院里学测绘制图去了。
    元帅府的测绘制图水平非常潦草,书院负责这个科目的教谕、训导绘画功底其实还不如薛和尚,因此学了不过一年,就给了骁骑出身,在新城书院担任制图训导,如今是三等奋威都尉,担任教谕。
    这次刘承宗需要人给话本制作插图,薛和尚就是合适的人选。
    刘向禹看得津津有味,不光自己看,还让人专程喊来杨鼎瑞一起看,随后二人又派人前往西宁,寻督管药水河屯田的林蔚过来。
    倒不是刘狮子编写河西传的故事有多引人入胜,这整个故事刘向禹和杨鼎瑞都知道,故事主角是朵甘丹卫指挥使邹凤,情节是其任职黄源驿丞时面对绰克兔台吉南下,据守黄河时的事。
    这些事当年刘向禹和杨鼎瑞都在战报里见过,而且印象很深刻。
    但一笔带过的战报是一回事,如今掰开揉碎还配上插画,就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了。
    从狮子营到元帅府,刘承宗打了整整六年仗,但是在六年的战争生涯里,由于刘狮子用兵一贯稳重、长于以势压人,涌现出的战争英雄也就寥寥可数的几个人而已,邹凤算一个。
    这个人就是杨鼎瑞一手提拔起来的。
    邹凤的前半生像赵可变等人一样乏善可陈,宁夏边军出身,刘承宗南征康宁府时任职什长,得康宁知府杨鼎瑞赏识,外放黄源驿做九品驿丞,做了芝麻绿豆大的官儿,当了本地番部的女婿。
    恰逢喀尔喀绰克兔台吉入侵,连陷驿站阻断南北,面对袍泽死难,邹凤凭勇士十余、渡船两条尽忠职守,面对上万蒙军扼守险地,九战九捷,沉舰十余,北却蒙军五百米,打得蒙古人沿岸一里地不敢牧马,撑到刘承宗率元帅府大军回援。
    事后朵甘丹设县立卫,战死驿卒都做了城隍、土地,邹凤也被刘承宗选为第一任知县兼指挥使。
    刘老爷看完了河西传,尽管心里认为这套连环画做得非常精美,但依然面露不解,对杨鼎瑞问道:“狮娃说这个是元帅府入主关中的利器,你觉得……它能有几分作用?”
    杨鼎瑞的头脑已经发散了。
    他毕竟有出镇康宁的经历,见识确实要比坐镇中枢的刘老爷要广,刘狮子拿出来的东西,他们俩不会只图一乐儿,认真思索了所有可能,杨鼎瑞觉得:刘狮子没把话说全。
    他指了指放在茶案上的河西传,没说河西传,话锋一转就跨过半个天下,道:“长河西有个土司木雅,向禹兄想必有所耳闻。”
    刘向禹自是点头,这木雅可以说是元帅府最出名的土司了,他笑道:“我听蔡钟磐提起过。”
    “在下估计,这河西传就是大帅从康宁学到的经验。”
    不待刘老爷问出疑惑,杨鼎瑞便将木雅帮刘承宗在康藏之地传播影响力,雇佣文人、僧侣,以南征康宁的故事为蓝本,结合本地神学经文,创造出新的故事,令苦行僧人与说唱艺人游走四方的事全盘托出。
    “因此眼下这不过是故技重施,不过我以为这个在关中用处不大。”
    杨鼎瑞摊手笑道:“在下说这个,倒不是连环画没用,而是我等俱为秦人,乡音不改,取全陕之难不在人心,而在战场,如今朝廷平叛兵力半入陕西,一在宁夏之洪承畴,二在凤翔之陈奇瑜,实在是蝗灾拖住脚步,不然这五省总督早灰溜溜跑去河南了。”
    刘向禹闻言也缓缓颔首,倒不是他俩轻视陈奇瑜,恰恰相反,非常重视,他们对洪承畴才是轻视。
    这体现在情报方面,元帅府对宁夏方向的情报非常有限,至少在洪承畴身边没有元帅府的间谍,而杨鼎瑞派往秦州、凤翔府的生间足有数十,收买的因间、内间更是多达数百之众,几乎把陈奇瑜、练国事等人的情报摸个门儿清。
    相较而言陈奇瑜掌握的军队挺多,至少在兵额上不比洪承畴少,不算驻防的卫所军,仅战兵就有六个不满编的营,但陕西方向的明军士气有很大问题。
    吃不饱饭的地儿,士气肯定有很大问题,杨鼎瑞和刘向禹再有能耐,没有粮食,当年在黑龙王庙山也一筹莫展,如今陈奇瑜也一样。
    陕西六个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支为张应昌率领的秦军,有杨彦昌、贺人龙这两个战神;另一支左良玉率领的援剿军,有汤九州、邓玘这俩战神,阵容在大明可谓相当豪华。
    尤其是援剿军,他们兵力少,从河南进陕西,仨营加一块不到六千人,又经历了邓玘部哗变,吸收了一千多农民军才恢复到六千人,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三营主将,在崇祯七年都是大明最耀眼的大将,从蓟辽打到陕西,可以说是从东到西打遍整个北方。
    左良玉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崇祯二年末复官以来几乎无月不战,先与后金战遵化,后战大凌河,于崇祯四年在松山、杏山取得战功第一,领着势单力孤的两千昌平军转战河南、山西、北直隶,功勋彪炳。
    汤九州的威望功勋与左良玉并列,同样以孤军转战各地,部将都死得换了一茬。
    邓玘更是劳苦功高的猛人,起家于奢安之乱,拿下勇冠诸将的名头,夜入贼营砍人的川军猛汉,一路砍人的功勋升到四川副总兵,崇祯二年为勤王率六千川兵出川,皇上指哪就往哪儿打,整整六年不归乡,对大明的忠诚日月可鉴。
    而陕西兵出身的秦军也非庸手,他们本身就在战争烈度最高的陕西,辽东好歹是每年冬天辽泽结冰才打大仗,陕西是自打崇祯二年起盗贼蜂起流寇四窜,打仗就没停过。
    除了少数像杜文焕那种别人行军他卖马、别人打仗他喝酒的家伙,绝大多数陕西将领的生存环境与地狱无二,不是死了,就是快死了。
    就比如神木参将艾万年,也是个猛将,陕西闹旱那年提刀上马,平叛七年,人不解甲马不解鞍。
    长年累月追逐叛军于深山巨谷,日饮脏水夜宿野地,人在外面打着仗,突然听说米脂老家父母双亡,打着打着,又听说兄妹俱死,打着打着,再听说妻儿同丧,就这仗还得打、贼还得追,有病治不了、有伤养不好。
    老艾家是米脂的大户人家,多少陕西将领没有他这个家庭条件,可就这条件,艾万年的父母兄妻死后尸首装棺停灵,一直平叛到去年才得以告假回家收敛尸首安葬,自己因为常年驻营在外风湿麻木,久坐马上痔漏脱肛,人天天吐血,没多长时间可活了。
    张应昌就是个类似艾万年一样的人物,差别只在于他始终在陕西内部平叛,没像艾万年一样跑到山西去;贺人龙也类似,这会儿的平叛将领,别说能耐了,哪怕运气差一点都活不到现在。
    最后是杨彦昌。
    说实话,陈奇瑜一度对延安营非常提防,他不是提防某个人,而是针对整个延安营。
    延安营的各级将校好些个来路不明,有的人名字还特别诡异,跟刘承宗看上去同乡同宗同辈,作风装备军容还好的像假的一样,这种玩意儿谁能不提防?
    不论搁在谁身边,那都得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
    但实在大军压境用人之际,陈奇瑜处理的手段也必须柔和,只能谋求分化瓦解,但随着大半年时间过去,尤其在左良玉、邓玘、汤九州抵达陕西之后,陈奇瑜仔细思索了一下。
    他发现一年前的自己太年轻了,延安营啥问题也没有,是时代变了。
    因为张应昌和贺人龙的表现他都看见了,左良玉和邓玘他们也都来了。
    延安营杀良冒功吗?没有,张应昌有。
    延安营劫杀富户吗?没有,贺人龙有。
    延安营肆意抢掠吗?没有,左良玉有。
    延安营消极怠战吗?没有,汤九州有。
    延安营鼓噪哗变吗?没有,邓玘有。
    而将校来路不明,以上诸营皆有,尤其左良玉和汤九州两个昌平营、邓玘哗变后重新整编的四川营,不少新募将校都直接以诨号示人。
    人家延安营军容好、作风好,这是问题吗?哦,你张应昌驻军巉口仨月没跟元帅军接战,今天一大胜、明日一小败,那战报怎么来的就真当我陈奇瑜陈老爷心里没数?
    你左良玉军纪大坏,多次扰得地方不得安宁,要不是户部尚书侯恂力保,能活得轻松自在?你邓玘束伍无能导致军队鼓噪哗变,哗变完了还没人敢说话,弹劾的纸片子飞到紫禁城就杳无音讯,那不全赖你同乡的东阁大学士王应熊庇护?
    就因为人家杨彦昌、任权儿这些人上头没人,我陈奇瑜就对人家加以鄙视?
    更何况他发现这些问题在这个时代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静宁州经历的那些旱灾、蝗灾、瘟疫和兵灾,并非仅限于静宁州,这些平叛军队经过的土地都遭受了这样的影响。
    陕西地界上除了三边五镇,哪儿还能供应得起上万大军人吃马嚼?
    他们转战各地,朝廷的补给常常跟不上,军队又补充了许多俘虏的流贼,更没有练兵整训的时间,朝廷还一直调他们东征西讨,军队在征集补给时会做什么可想而知。
    都在勉强维持。
    军队在勉强剿贼,军纪败坏是别无他法;朝廷在勉强驭军,眼看军纪败坏也不能惩罚,因为仗还没打完。
    实际上朝廷并非无人可用,之所以逮着这几员大将使劲用,就说因为他们有办法在领军打仗的同时筹集粮草,这是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儿,犯下的错都记着呢——等到战乱稍稍平定,肯定要免了官职撸下来当小兵。
    死是大概不会死,崇祯帝对武将最多也就撸下来当小兵,毕竟多事之秋,等有事了还要重给大权再次启用。
    所以对陈奇瑜来说,如今陕西的局势很明显。
    除了大哥,全是内鬼。
    就是说除了他这个五省总督,六个营的军队啊,都有可能是内鬼,所有人今天好好的,明天可能就因为一点小事哗变了、落草了、被刘承宗策反了。
    张应昌的兵杀良冒功,敢说吗?贺人龙仗着同乡,夜里偷摸劫掠大户,抢完了就跟李自成做买卖,敢说吗?左良玉的兵买东西不给钱还欺负人,敢说吗?汤九州消极带兵每次走把营地驻扎在离前线最远的地方,敢说吗?邓玘的兵哗一下就哗变了,抢了一遭又收拢起来,不还是没人说话嘛。
    这帮将领有一个算一个回头都要被撸掉的。
    里头看起来最不会被策反的就是延安营了,至于说抢抢贺人龙和张应昌,这算啥事嘛,毕竟延安营也得吃饭。
    最关键的是陈奇瑜不傻,他已经看出来陕西军队没办法跟刘承宗打大型会战了,就他手底下这帮英雄好汉,一个对一个,元帅府那帮参将还真不一定是对手。
    但一块上……陈奇瑜觉得胜率很低,要想不出问题,恐怕得让崇祯爷御驾亲征了。
    真等出事的时候,他还得指望着杨彦昌呢,别的人,陈奇瑜现在一个都信不过。
    所以杨鼎瑞一点儿都不担心陈奇瑜,如果没旱灾蝗灾,这仗早打完了,他的手在茶案上向东划出一条线:“这东西有用的地方,是东南。”
    晚上好!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