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编制装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既然已经了解情况了,就没有再继续走下去的必要了,王亮当即让朱之的司机调转了方向往回行驶。
    这里的情况王亮算是记在心里了,等回头就详细写一份报告递交给蒋光头,只要说明其利害关系,想来蒋光头应该不会坐视不管的。
    王亮打算再去下一个地方去转转了,幸运的是战争还没有打响,悲剧没有重演,他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写进报告,最大程度的调整。
    午的饭也顾不上吃了,王亮一个人开车去逛了逛几个驻地,实地考察了下国*军的装备。
    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除了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精锐。)的装备上说得过去,其他的几支部队都不尽人意。
    虽然这要比八路军的装备好百倍,但要知道八路军是以游击打法为主,讲究灵活机动。而老蒋领导下的国*军喜欢打阵地战、防御战,这就有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1.兵力。2.装备。
    和几个师长、参谋长交谈王亮了解到****的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上也有大的弊端。
    国民党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国民党军队指挥序列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
    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又增设军。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
    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
    这样一来后期撤退不就乱套了吗?指挥系统不瘫痪才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再反观日本,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
    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
    而当时的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
    因此,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保持相当的水准。
    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国军队望尘莫及。
    王亮简单地估算了一下,按照其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日军的增援,平均时间根本用不了10天。
    他们最远可以调动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
    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
    反观国军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
    如果战事吃紧,从其他地方调动部队赶来增援,时间上讲也是来不及的。
    若国*军第20军从贵州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徒步出发,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才能坐上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最短也要三十几天。
    淞沪会战是一场消耗战,国民党根本就消耗不。
    再看武器装备,国*军最先进的大炮是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
    王亮根据从军需官那里弄来的数据来推算,在面对日军战舰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集1个连的山炮轰击日舰,但是无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军舰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点斑痕。
    而日军军舰上的舰炮,有的口径超过400毫米,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必然把国*军压制的抬不头来。
    炮兵对炮兵是不敢想象的,王亮也了解一些日军的作战传统。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阵地上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弹,不是没命目标,就是根本不顶事,因为威力太小,而日军工事又多又坚固。
    再说坦克和步战车,在宛平城的时候王亮就亲身经历过,在战场上乍一看到这种“陆地怪物,不由得心里发毛。
    不怕死的战士冲上去用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但多数还没冲到跟前就被活活打成筛子,面对日军坦克,步兵只能束手就擒。
    飞机就更别提了,在国的领空日军的战机可以随意穿梭,****的几个高炮团可没有把飞机打下来的能力,只能眼睁睁挨打挨炸。
    总而言之,国军队缺乏重型火炮、炸弹。而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玩的是全方位立体作战。
    这些仅仅是外部因素,更为复杂的内部因素是最让王亮头疼的,那就是派系之争。
    淞沪会战的资料和纪录片他也看了不少了,国民党表面是一团和气,但实际上一团糟糕,这些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
    所以淞沪会战想要重挫日军,是需要王亮去下一番功夫的。
    逛也逛累了,一看时间,已经是六点十分了,想到晚上七点钟还有杜月笙的生日宴,王亮连忙驱车往回赶,不过时间上明显已经来不及了。
    王亮把车速提到了顶点,在路上想是不是该给杜月笙准备点什么礼物啊,空手去貌似不太好吧。
    这个想法也就是一晃就被王亮打消了,因为他根本就没带钱,再说花这钱干嘛,一个稍微看的过眼去的礼物不就得动辄几百块大洋,那些可都是自己日后活动的经费,动不得。
    (未完待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