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宠辱不惊
诏书一出,董承还没出安邑城,赵温、杨彪就收到了消息。
他们相对叹息,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他们都觉得士孙瑞此举未免鲁莽。明明可以先上奏疏请诏,再接受范先投降,却明知故犯,让他们想说话都没理由。
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天子这么做看似严厉,直接将士孙瑞贬为北军中侯,实际上给士孙瑞留了翻身的机会。
北军中侯秩六百石,原本只是监领北军五校。如今形势有变,天子有意扩充北军,又将北军交给士孙瑞指挥,表明他对士孙瑞的信任不衰。
只要士孙瑞能抓住机会,用心整训北军,将来征战立功的机会唾手可得。
天子罢免士孙瑞,与其说是惩处士孙瑞抗诏,不如说是对太尉掌兵的反击。
天子没有直接否决他们的要求,却将最适合以太尉身份掌兵的士孙瑞罢免了,等他们找到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道要哪一天。
赵温沉默了半晌,忽然说道:“文先,陛下之前引而不发,莫不是就等着这一刻?”
杨彪苦笑。
他也有这样的怀疑,但现在说这些都晚了。
“子柔,君心如渊,莫要妄测,你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愧于心也就是了。”
——
士孙瑞接了诏书,随即交出了卫尉的印绶,将卫尉营的指挥权交给了董承。
董承既兴奋,又不安。
士孙瑞这个卫尉可不是普通的卫尉,是有战功支撑的。华阴之战,士孙瑞正面迎战李傕父子,勇气无可辩驳,统兵能力更不是他敢相比的。
临阵换将,如果卫尉营的属吏将士不服,故意生事,会让他很难堪。
面对坦然的士孙瑞,董承小心翼翼,就像犯了错的不是士孙瑞,而是他本人似的。
相比之下,徐晃很坦然,看不出太多的情绪。
“公明少年有为,有作战经验,又熟悉情况。将军有不清楚处,大可问他。”士孙瑞又对徐晃说道:“得遇明主,人生之幸。公明,努力!”
徐晃躬身施礼,随即提议派人催范先出坞投降,结束这场战事。
士孙瑞表示赞同,随即安排人员联络范先。
得知士孙瑞因接受他的请降被天子罢免,范先吓得半死,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出坞投降。
这个机会是士孙瑞以自己的富贵为他争取来的。如今士孙瑞已经被罢免了,如果因为拖延,天子改了主意,可没人替他出头。
范先跪在士孙瑞面前,再三叩谢。
士孙瑞让董承押着范先一家先回安邑,自己指挥北军接管了坞堡,对财产进行清点、入帐。
有了这些财产,尤其是坞中所藏的六千多石粮食,朝廷缺粮的危机算是暂时过去了。
——
范先投降,士孙瑞被罢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安邑。
一时间,安邑大户心情复杂,不一而足。
一方面,范先、卫固仅以身免,家产尽数充公,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他们警醒,不敢再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范先、卫固还能活着,又让他们感觉到了朝廷犹存一丝善意,并没有赶尽杀绝。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明智的选择了称臣。
哪怕是心有不甘,此刻也只能暂时蛰伏,以免步卫固、范先后尘。
他们未必有那么好的运气,能找到愿意为他们说情的公卿大臣。
原本心存观望的大族争先恐后的表态,支持朝廷,愿意出钱出粮。那些涉嫌贪墨的郡县属吏也纷纷退还赃物,并主动补偿。
官道上出现了络绎不绝的车队,将一车车粮食、物资运往安邑。
河东太守荀彧有条不紊,安排人接收贡献。
士孙瑞本人回到安邑城的时候,安邑已经换了一副模样,处处洋溢着新年将至的热闹气氛,看不出半点肃杀。
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士孙瑞。
——
几日不见,刘协、士孙瑞彼此都有了新的认识。
“宠辱不惊,君无愧大臣之谓。”刘协开门见山,就给了士孙瑞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董承、徐晃回来之后,向他转述了士孙瑞的表现,他就大致猜到了士孙瑞的想法,也肯定了自己最初的分析。
士孙瑞抗诏不是为了他自己,他只是觉得这个结果最合理,最有利。
既给了河东人足够的警告,又不至于激起民变,导致战事无限期的僵持。
付出代价的人当然有,一是他本人,二是一心想恢复太尉掌兵的公卿大臣,比如杨彪。
你可以说他自以为是,却不能怀疑他的人品、道德。
虽然这让刘协很头疼。
“陛下言重了,臣愧不敢当。”士孙瑞拱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刘协伸手将士孙瑞扶了起来。
“卫、范部曲中,有多少可用之人?”
“五百余人。”士孙瑞随即又说道:“臣以为,与其收编这些人,不如从应募的百姓中挑选。既能收取民心,又能得其死力。唯一缺憾之处,就是耗时久一些,春耕之前无法完成。”
刘协打量着士孙瑞,莞尔一笑。
“看来你也听说朕要征讨匈奴的事了。”
“是的,臣反对。”士孙瑞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眼神严肃,甚至有些凝重。“卫霍皆臣,陛下为君,岂可同日而语。万一有所不测,奈天下何?”
刘协早有准备,含笑不语。
士孙瑞如果是那么肯妥协的人,他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了。
他尊重士孙瑞的人品,但不代表他就一定会接受士孙瑞的意见。
事事求稳,他哪里有逆袭的机会。
这一代人老了,就让他们带着尊严老去吧。
“匈奴人不过疥癣之疾,不足挂齿。能战则战,不能战,朕也不会勉强。”刘协抬起手,轻轻按了按,示意士孙瑞稍安勿躁。“朕担心的是袁绍,君可有应对之策?”
士孙瑞思索片刻。“上党、河内皆有安排,陛下所虑,唯有太原。依臣愚见,陛下不妨巡狩太原,再选任大臣出镇幽州,牵制袁绍,使其不能西顾,至少能争取一两年时间。”
“谁能出镇幽州?”
“故大司马虞之子,侍中刘和。”
刘协愣了片刻。“刘和还活着吗?”
他对刘和有一些印象,但那是初平元年前的事了。这几年一直没收到刘和的消息,他还以为刘和已经死了。
“刘和在袁绍麾下为将。”
刘协看向士孙瑞的眼神有些异样。
刘和在袁绍麾下,你推荐他出镇幽州,岂不是将幽州送给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