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道义高地
在履行了相关的手续,包括抄录了诏书全文后,卫觊带着加盖了印玺的诏书,走出天子大营,来到了卫氏庄园的门口。
卫固得到消息,亲自赶到门口,大骂卫觊背信弃义,用卫氏族人的生死换他个人的富贵。
卫觊气得欲哭无泪。
他展开诏书,大声诵读,苦苦哀求卫固改弦易辙,不要一错再错。
卫固听了几句,便气得脸色发青,喝令部曲放箭,射死卫觊。
他虽然才学一般,却听得懂这封诏书的杀伤力。
如果人心动摇,或许不用天子进攻,堡里就会有人杀他,用他的首级邀功赎罪。
他从此就不能安睡了。
但卫固的部曲大多也是卫氏族人,让他们放箭射死卫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况且卫固站在这里,便足以说明天子的诚意,这时候跟着卫固一条路走到黑,着实不够明智。
犹豫之间,卫觊又读了大半。
卫固勃然大怒,亲自操弓搭箭。“伯儒,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若是不走,休怪我无情。”
卫觊不理他,继续读。
卫固咬咬牙,一箭射出。
偏了。
卫觊吓出一身冷汗,却不敢后撤,只得咬着牙,继续读诏,而且声音更大,语速更快。
卫固气红了眼,搭箭再射。
一个卫士冲了过来,将卫固手里的弓撞歪,大声说道:“主君不可。伯儒乃我卫氏不多见的人才,杀了岂不不可惜。”
“正是。”有人大声附和。
卫固越发恼怒,扔下弓,拔出战刀,厉声怒喝。“你们想造反吗?”
刹那间,无数人面面相觑。
明明是你想造反,怎么反而说我们想造反?
卫固也有些懵。
趁此机会,卫觊读完了诏书,再次大声呼吁族人不要执迷不悟,开门接驾,以免有覆族之祸。
卫固暴跳如雷,再次抄起弓,想射杀卫觊。
卫觊却已经走出了射程,返回天子大营去了。
卫固怒极,转而喝令将刚才阻止他的人绑起来,严加看守,又厉声喝斥,禁止将卫觊所言四处传播,否则格杀勿论。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却明显有了异样。
这时,一队骑兵从天子大营中冲出,分成两队,向庄园两侧飞去,同时将一枝枝箭射入庄园。
很快,有人来报告,箭上绑着诏书的副本,都是劝降的。
卫固气得直跺脚,匆匆赶去制止。
——
刘协站在将台上,看着卫觊回营,又看着骑兵带着诏书副本冲出大营,心中平静无波。
他并不希望卫固能幡然醒悟,也对卫氏内讧不抱信心。
他只是想证明自己并非好杀之主,杀人是无奈之举。
他要杀很多人,却不愿走上董卓的老路。
甚至不想和汉武帝一样,搞得民声沸反,身后骂声一片。
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正如此时此刻,他不占领道义的高地,党人就会高举道义的大旗,以民意自居。
既然要斗,那就好好地斗一斗。
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一概奉陪到底。
“陛下,司徒、司空来了。”史阿走上将台,提醒道。
刘协转身下了将台,走进大帐。
司徒赵温、司空张喜起身相迎,张喜面前的案上有一份诏书副本,还有蔡琰准备好的会话记录。
“司徒,身体还好吗?”
赵温躬身致谢。“多谢陛下关怀,臣服用了太医的药后,身体好多了。”
“那就好,河东多事,仰仗司徒处甚多。当然,司空也不能闲着。坐,坐。”
赵温、张喜交换了一个眼神,谢恩就坐。
“荀彧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他提了一个建议,要在河东屯田。今天请二位来,就是想听听二位的意见。屯田是大事,用哪些耕地,如何招募人手,是不是需要整治水土,哪一样都要准备好。新年将至,春耕也快了,耽误不得啊。”
“在河东屯田?”赵温又惊又喜。
“民以食为天,朝廷也不例外。”刘协苦笑道:“这些天别说俸禄,就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无法保证,连累公卿大臣忍饥挨饿,朕心甚是惭愧。再不屯田,朕怕朝廷的官职不够换。”
赵温脸色微变,迟疑了片刻,躬身请罪。
“臣失职,愧对陛下。”
张喜的脸色也不太好。
朝廷缺粮,只能用官爵与河东大族做交换,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名声倒是其次。一旦河东人大批入仕,在朝廷占据了足够的话语权,不仅对现在的朝堂格局会有影响,将来的影响更大。
关东人很可能会被挤出朝堂。
稍作犹豫,张喜躬身施礼。“陛下,臣以为,赏不可滥,且河东为京畿所在,天子食邑,贡赋本是职责,岂能用来要挟朝廷,乞换官爵?但有此心者,便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诛之?”刘协打量着张喜,眼神略带讥讽。
王邑自诣廷尉,几次下诏公卿会审,就是得不出结论,个个明里暗里的找理由,为王邑开脱。
张喜就是其中最坚决的那一个。
现在河东人要献粮换官了,张喜变了态度,说河东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说到底,动了关东官员的利益,就没什么交情和渊源可讲了。
张喜人老成精,自然看得懂天子的意思,但他却不能退让。
“陛下准备在河东驻留多久?”
刘协疑惑地看着张喜。“司空何出此言?”
“陛下若是小住即走,找一个大些的城池驻跸即可。若是驻留时间较长,就不能太随意,当伐木取材,建造行宫。河东向无基础,动用的人才物力怕是不小,臣当用心筹划,早做准备。”
“不必如此费事。”刘协摆摆手。“天下不安,朕恐怕大半时间要在军营中、马背上渡过,不必耗费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司空有心,不如多造一些工坊,打造军械。”
张喜听了,心中欢喜。
赵温也很满意。
天子意在征伐,朝中事务必然要交给三公。看来之前说要还政之事,绝非一时起意。
“这是臣等应尽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