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郑和时代的老人
后世漂亮国的崛起经历很明白的告诉朱见济——
如果你想一夜暴富,
那就去贩卖军火吧!
凭借美洲跟大陆岛隔绝的超强地利,漂亮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赚的盆满钵满,甚至在二战之时,它还给日本卖了大批武器!
要不是因为后者野心越来越失控,逼的漂亮国不得已下海参战,只怕它还要继续当搅屎棍。
等西方的老牌强国打的家底空空,全是狼狈后,还得拉漂亮国过来“主持公道”。
由此,它的国际地位也跟着飞速上升。
这对朱见济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燧发枪发明后,因为它的造价对比以前的火铳更低,效率更高,使得大明军队普遍配给。
加上以前积累下的各种火器,让原来的刀枪棍棒显得有些多余。
他完全可以把用不上的老式刀兵卖到日本去,赚那些战国大名们一笔!
反正批量打造刀兵简单。
就日本村长混战的水平,能拿刀的都是武士阶级,能不缺武器嘛!
至于后世著名的石见银山,那更简单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被人发掘出银矿,地位还不被日本大名们重视。
按照历史发展,即便山中有银的消息传出,也得等到银矿产出增长后的16世纪,才会引来周边大名的争夺。
而现在,才是15世纪的中期!
大明到了那里,完全有无数方法把它拿到自己手中。
只是在短时间内,靠着挖矿的收入,指不定还没有卖军火来的快。
毕竟挖矿需要组织人手,做各种准备,但做生意却是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
朱见济越想,就越忍不住心中激动。
他迫不及待的想让人去日本,疯狂的捞钱,然后反哺大明,解决大明内部残余的其他问题。
谁让问题这种东西,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外部的军事压力一少,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国内。
国内的主要矛盾一弱,就要去看另外的方面。
比如……大明国内的“铜钱荒”。
作为一名志向远大的统治者,朱见济总是容易想的非常远,思维动不动就飘到三清天外。
他搞经济久了,也不是很难注意到大明的钱币问题。
为什么在大明宝钞呈现出明显颓势后,仁宣二帝还要硬着头皮搞推广?
原因便在于大明内部缺铜!
大明自己也铸造货币,洪武朝时就铸造过“洪武通宝”,但因为缺铜而造的断断续续。
等到永乐朝时,国力上升了,便铸造了“永乐通宝”来促进国内经济。
这批铜钱制造精良,受到了民间普遍认可,然后就随着郑和下西洋,发散去了周边国家。
后世,日本那边著名的人物织田信长就曾把永乐通宝印在旗子上面,可见这钱币已经成了东方世界的通用币。
也正因为如此,让本就储铜量不足的大明更往外流失了大量的铜钱。
废除宝钞一事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最近收上来的各种税款,基本都是用银钱和铜板代替。
但根据工部尚书徐有贞的有心计算,收上来的这些铜钱,它的质量都不太行,很多都是当年用废铁废铜制造而成洪武通宝,精造的永乐通宝数量较少。
这代表着即便不用那些堕落到可以擦屁股的宝钞来填仓库,朝廷的财政相对而言还是亏损了一些的。
现在还好,毕竟大明此时还在良性发展,稍微损失可以承受。
但长此以往,积毒就深了。
所以大明需要在内外两方,想办法收获新的铜矿来源。
如果中日通商一事顺利,那朱见济就可以对这些海外通宝进行回收,以弥补国内的不足,同时清一下军火库存。
至于铜矿,
以朱见济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他知道国内还有个德兴铜矿没有被开采完,可以组织人手进行开矿事物,顺便还能收一笔矿税。
国外嘛……
朱见济的眼睛眯了起来。
后世的亚洲第二大铜矿,貌似就在朝鲜半岛跟大陆的连接处。
那个名字很奇葩的青年铜矿!
看来,朝鲜和日本都得成难兄难弟,享受大明带给他们的福报了!
朱见济兴奋的颤抖一下,随后索然无味。
他站起来,叫来了王景弘和他当年从地方找来的,负责过郑和宝船制造的孙长富老人。
两位苍苍白发的老者奉诏入宫,被皇帝赐座。
两人都对朱见济的召见有所准备,捧着茶目光灼灼的看着这位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平日身上的腐朽衰老之气,此时却是散去不少。
王景弘其人,是追随过郑和下西洋的当代著名航海家。
三宝太监七次出海,这人便参与了其中的四次!
等到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后者病逝于印度古里后,便是王景弘自己率队返回的。
除了航海上的功绩,王景弘还曾经受命督练水师、监造海船、修建各种建筑,可算是一名多边形人才。
由此可以想象,在郑和去世之后,这人在朱见济眼里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孙长富也是一样的,他老早就被朱见济接到研究小院里进行荣养,这几年除了偶尔参与新农具的研究,便是听从皇帝吩咐,描绘宝船图纸,并且依照他老匠人的直觉,对其进行相应的改整,努力的发明新的远洋航行大船。
只是可惜,这两位的年纪都大了。
王景弘洪武年间便入宫为宦官,当时年纪已经不小,是因为被俘降罪才被阉割的,情况和成敬极为相似,在外面也有个儿子存在。
到现在,已然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
他本来是在南京低调的养老,顺便给太祖皇帝守陵的,还想趁着自己没有老迈昏聩,头脑算是清醒,潜心整理自己手边的航海资料,写一本《赴西洋水程》出来。
但朱见济提前派人找到了他,并且亲自写信,邀请王景弘前来北京,以述旧事。
除了王景弘之外,还有马欢、费信和巩珍等,当年同样下过西洋的老航海家。
朱见济把他们安置在皇庄之内,有空没空就去探望一下,还要听这些远洋过千万里的人物说那些过去的故事。
所以对方也能感觉到小皇帝对海洋的渴望,随后深恨自己年迈,无法再为皇家服务了。
谁让朱见济肯“礼贤下士”呢。
他们的地位远没有朝中大员的高,但皇帝对那些人没什么好脸色,却时常向自己嘘寒问暖,还把他们自己写的书印刷出版,口述序章,大赞航海的伟大。
虽然书卖的不行,但皇帝的重视已经完全显露了。
这样的对比,足以让几人感动的眼泪汪汪。
景泰帝《寰宇通志》中关于外国情况的撰写,也有这几位的积极参与,让这本书成为了大明人了解世界样貌的权威著作。
话说这书一宣布编修成功,朱见济就命人给鸿胪寺所有成员发了一本,要求他们不但要努力学外语,还要研读一下外国风土人情,以防不时之需。
毕竟日后大明跟外国打交道的机会可多了去了!
“陛下,可是决定出海了?”
王景弘拖着老朽的声带开口,情绪激动。
孙长富也跟着站起来,拍胸脯对朱见济保证,“草民虽然年迈,但最近胃口很好,能吃三碗饭!”
“为陛下打磨船板的力气,还是有的!”
朱见济感动的让两位老者别激动,以免供氧不足撅过去。
“不错,朕的确决定组织船队出海了!”
虽然天津港还没有修好,但南京的龙江厂却是可以恢复使用了。
船只问题,也可以直接拖了上次抄家弄来的船凑数。
人手方面,他已经让徐永宁和成敬之子成凯去浙江、福建进行招募,目前已经有了足够数量。
要不然,朱见济也不会突发奇想,跑过来翻笔记。
“不过这次并非远洋,而是去朝鲜和日本。”
朱见济拉住两只老手,对王景弘他们诚恳说道,“诸位先生已经上了年纪,朕为了一己之私而强行阻止你们安心养老,已经是对不住了,岂能再让你们去做难事?”
“出海这两国,朕想请各位先生尽量为大明培养起一些年轻有为的航海之士,不止于青黄难接。”
大明的航海家,实在是太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