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加税,购粮,抢大户
在户部和工部说了各自的难处后,其他部和枢密院尚书也结合实情,说着各自的难处,希望兀鲁图斯能够按照折子上的建议办事。
不得不说,他们的意见确实让兀鲁图斯有些犯了难。但也仅仅是犯了难。在稍微思索了盏茶的功夫,针对折子上的建议,兀鲁图斯有了更完善的想法。
首先,粮税不能收。因为此前按照官府的免粮政令,现在还没到收的时候。若是官府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政令,那是在损害明国官府的公信力。何况粮税关乎到明国农夫的切身利益,很难不引起他们的怨怼。
哪怕在最初,是明国官府给了他们身份/地位/田地,以及最重要的活路。但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想要他们将自己的利益拱手让出来,很难不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
不过粮税虽不能收,却不是没有法子从他们手上将多余的粮食榨出来。按照最初跟官府的协议,但凡种地的百姓都只缴纳三成的租子,也就是说还有七成是他们可以自行处理的。
这也变相的增加了百姓的购买力,促进了民国商业的发展。毕竟大多数百姓,只能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活。官府少拿一点儿,他们就能多留一点儿。卖掉粮食,才能在市场上买到自己所需的必需品。
兀鲁图斯的办法,就是增加市场侧的供给,促进百姓用手中的余粮消费。这样一来,既能收了百姓家里的余粮,也能促进商业活力。
同时官府方面也得同步跟进!
在《大明日报》刊登文章,讲明中原百姓的难处,号召百姓拿出家里的余粮,去市面上换取更多的商货。并且收租方面,官府不再收实打实的粮食,而是折算成蒙元了。今年为了中原汉地的百姓生计,官府还会提前收租。
以当前稍高一成的粮价,对百姓而言还有好处可占。另外将蒙元作为收租的等价物,也可以推广蒙元的使用范围,加大百姓对蒙元的认可。
这对促进明国境内商业的发展,也是有着明显的好处的。
商税的话,该收还是得收。
只不过依照省为单位,收路税和入境税。单笔不能太高,到底要考虑到商贾们的接受能力。但数量可以稍稍增加,目前商税收的比较多得也就京大官道,并且税收定的很死,没有一个合理的波动区间。比如按照商货的数量收税,就可以有效遏制当前官道上的‘超载’之风。
是的,‘超载’这个极具超前性的新名词已经提前在明国境内诞生了。因为京大官道大多是针对马车的数量收税,所以为了节省成本,马车就尽可能的多运载货物。并且单趟运得多,商家也能卖得多,因此必然得尽可能多装一点儿。
因超载引起的事故也成了当前京大官道的主要事故,远远超过此前高居榜首的逆行/胡乱停靠等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事故。
至于第二个建议购粮。
兀鲁图斯觉得从宋国买可以,毕竟宋国不是明国的属国,而且作为农业国,宋国定然有余粮。再加上地理上的便利,通过商业手段购买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而高丽这边,买就不必了。明国虽然富庶,但也不能乱花钱的。反正明年解决倭国的时候,第一个就要解决高丽。那么提前动手,也无所谓了。所以兀鲁图斯已经决定,先找高丽索粮了。
除此以外,蒙古汗庭那边也不能忽视。
别以为蒙古汗庭这边不种植粮食,就没有粮了。他们在河北/山西/漠南等地,可是有大量汉民的。作为传统的农耕区,定然也种了不少粮食。还有牛羊等牲畜,正好因冬日大雪,导致无草可食。所以也是有不少牧民在宰杀牲畜,以免饿死了导致生肉减产,白白受了损失。
正好明国是蒙古汗庭的附属国,这附属国有难了,自然要向宗主国求助。而且明国还不是白要,是拿大量的商货去换取。那些蒙古那颜们,也确实喜欢明国的商货。
因此各大商行,就有必要在汗庭的辖区购粮和购买肉食了。
倭国那边也不能放过,正好与高丽隔着近,不打他们,派遣船队去购粮应当是没问题的。
最后一个让金国和汗庭约束境内难民的法子,兀鲁图斯是直接全盘摒弃。不仅不能约束,还得大大的鼓励。兀鲁图斯决定,让安插在两国的暗卫彰显力量了。
反正这两方势力境内山匪盗贼横行。让暗卫趁机在两方境内多收纳流民,占领山头,也可以作为明国武装力量的延伸。而且那些豪强地主们,家里未必没有余粮。暗卫去打他们的注意,还可以就地养活更多的人口。
这个时代‘劫富济贫’的口号永远都带有‘正义’属性的。
何况那些富户也多与为富不仁,鱼肉百姓相关联。想必那些贫苦得就要饿死的百姓,是非常喜欢并向往杀富户,吃他粮,睡他娘的‘美好’生活的。
于是兀鲁图斯便将自己修改后的赈济之法给候着的尚书们瞧瞧。除了第三个暗卫的法子不能对外公布外,其他两个法子都可以广而告之。
以周绍为首的尚书们知道兀鲁图斯是不愿意放过收拢流民,增加人口的好机会了。所以也没有再行规劝!但工坊这边生产效率跟不上,也确实是个难处。
好在这也不是没办法解决的!
水力跟不上,那就用人力。反正现在也是农闲,地里冻得硬邦邦的,一锄头下去别说垦地了,可能连锄头都会锄断。所以那些窝在家里,培训了个把月的百姓,就可以去工坊干活了。
相信在新一轮以官府为主导的消费刺激计划下,工坊的生产必然热火朝天。那些工坊主们,也会想尽办法多招募人手。有这赚钱的机会,普通百姓也自然不会放过的。
考虑到气候的原因,没有冰天雪地的济州岛也可以利用起来。仅仅作为中转枢纽的作用还是有些浪费和单一,较为依靠水力的普通工坊,可以在当地扶持建立起来。
在日后明国内地因冬日的原因,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时候。济州就可以作为补充力量,有效满足明国的市场需求。
只要上京这边控制好关键技术和原料与市场,那济州一个小岛,也不会翻了天。
如此一来,还能为济州吸引更多的人口与商船,何乐而不为。只不过济州不能允许高丽百姓占据人口优势了,汉民,尤其是中原汉地的汉民,才是济州的主要人口。
以后哪怕明国势微,济州也会因与内地同文同种的缘故,而不会与中原汉地隔绝。
最后经过各位尚书的补充与完善,一整套收拢/赈济/安置山东流民的政令就通过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昭告明国各地。现在随着报纸的出现,以及兀鲁图斯有意的扶持。《大明日报》已经取代了从前官府张贴告示的宣传手段,成为明国官府最主要的对外喉舌。各种官府政令,也都会《大明日报》刊印,继而昭告填下。
这也无形中,增强了《大明日报》的影响力。
并且官办机构,还都硬性规定成了《大明日报》的购买主力。当然,这也是兀鲁图斯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