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真正的挑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慈烺收到兵变平息的详细报告的时候,沉默了好长时间,李若琏不知道朱慈烺在思考什么。
    但是肯定又是一件大事,太子总是能从这一个个事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朱慈烺收回目光淡淡的问了一句:“所以,为什么派出去这么多锦衣卫,怎么还是有这种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
    李若琏沉默了一会:“宁夏卫那边咱们南镇府司一直没有关注,咱们的力量都放在河套去了。
    整个陕西当初咱们也只派了一个小旗,而且大多在嘉峪关外活动。
    而新成立的缇骑司并不负责情报工作。”
    朱慈烺抖了抖手里的情报:“不负责情报工作?这不是做的很好么!”
    朱慈烺敲了敲桌子:“命令锦衣卫缇骑司配合统计司对全国卫所克扣军饷的事情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同时把这件事登上皇明民报。”
    朱慈烺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把情报直接递给崇祯:“把这个情报送到东厂方督公手里,告诉他,锦衣卫明天会把情报上奏。”
    这事方正化未必知情,而且就算是他的人,也扳不倒他,扳倒也没有啥用,目前锦衣卫跟东厂关系处的还不错。
    没必要为了这种小事跟对方结仇,所以朱慈烺选择了示好。
    军饷克扣的问题还在,更不要说那些吃空饷的问题了,军队的问题很多很大,改革的事情任重而道远。
    朱慈烺最近一直关心着机床的问题,随着工业生产从作坊式到工厂化的转变,对于器械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
    但是因为关注较少,现在机床还停留在第一代手工机床的阶段,大部分零件还是以木质为主。
    就例如刻画膛线这种事情,其实原理很简单,最原始的工艺就是卡住铳管,然后另一头用一根跟铳管内径相当的铁棒。
    套进去之后在铁棒上装上削切的刀头,铁棒固定在一个有槽的木头上,木头的槽跟要削切的铳管弧度一样的。
    拉动木头,木头顺着槽旋转,带动铁棒旋转,刀头拉过铳管一点点的磨出来的膛线。
    没错膛线就是这样拉出来,然后不停换刀片一点点磨,磨出来铳管。
    这个技术,大明也能做,但是膛线基本上就是一枪一线了,想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是规定膛线的问题。
    而是要规定机床的尺寸,只有机床的尺寸一样,才能削切出一样粗细的铳管,然后刻画出一样的膛线。
    等火铳里所有的零件都标准话之后,才能谈后装枪,后装枪不是靠工匠的技术敲敲打打就行的。
    那是整个工业的进步还有化学的进步,科技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强行推进,那只能是工艺品。
    除了军火工业之外,还有民用工业也需要,例如一直还在研发的纺织机械,那东西现在虽然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但是一旦实用之后,那些东西都需要机床去加工。
    随着生产向着规模化推进,朱慈烺终于想起机床是所有工业的母机的话。
    所以朱慈烺最近开始完善第一代机床,开始生产第二代机床。
    在朱慈烺理解的第二代机床,那就是用机械生产机械,用机床生产的机床。
    第一代机床都是手工敲敲打打加工的,精细度自然不高,而且各种零件好没有标准化。
    但是从第二代开始,零件标准化,各种配件也都精细话,这样生产出来的机床才具备工业机床该有的模样。
    除了用机床加工机床之外,第二个改变就是所以零件都用钢铁代替。
    这个工作很复杂,朱慈烺打算集中一百个工匠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三年里还会不断的投入新的学徒和专业人员。
    至于朱慈烺本人,对于机械这方面还真的不擅长,只能给一个研究方向,剩下的就是设定奖赏。
    然后机床研究一下子从一个十个人的小项目,一下子变成了几百人参加的重点项目。
    相反应为机床研究的滞后,朱慈烺直接从纺织研究项目、后装枪项目、蒸汽机项目、钟表项目等几个需要机床支持的项目里抽调了大批人来完善机床。
    这几个项目也变成了二级项目,缩减了人员,缩减了经费,缩减了研究权重。
    朱慈烺绕了一大圈才发现,还是要搞好基础科技研究,想要拔苗助长,突击发展,那往往事与愿违。
    那么基础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去年开始,朱慈烺就采取了聘请欧罗巴外教,加上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培养。
    这个时代工匠的贱籍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学习工业知识的就只能是工匠的后人,所以这种工匠学校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关注。
    不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需要时间,一年的时间,这些孩子加减乘除都还没有使用熟练,你指望他们能研究机床?
    而那些工匠则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先实践后学习,挑自己能用到的学,有空了在学。
    综合起来说,这一年多的时间,朱慈烺先后建立了医学院,讲武堂还有工业学校三类学堂培养人才。
    虽然一切都刚刚起步,但是一切也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好在开局不错,通过这一年多的折腾大明终于缓过来一口气。
    其实相比对建奴的战争胜利,朱慈烺觉得自己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稳住了大明国内的局势。
    哪怕是到了大明的最后时刻,依旧是李自成进了京城才导致大明的灭亡,所以朱慈烺觉得自己对内的功劳应该比起对外更大。
    可惜这个人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
    但是对内部的稳定,依靠的是巨量的财力投入,而财富的主要来源是抄家,这种不能持久的收入。
    所以对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不是建奴和高丽的战争,毕竟这一战危及不到大明的根本。
    对于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夏粮收购,北方的新粮食种植在推广,新粮食中除了玉米晒干之后容易储存。
    土豆和红薯储存难度都很大,淀粉的生产加工和食用,这事一个复杂的事情,就算想让大明百姓都吃上窝窝头,那红薯也要加工成红薯面不是。
    喜欢统计大明请大家收藏:统计大明笔下文学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