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三十一章 送他去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当晚,张延龄单独去见了刘大夏。
    回到驿馆时,张永和王守仁仍在等他,都想知道如今前路是否可行。
    “很不好的消息,白羊口失陷,虎峪口如今危在旦夕……”张延龄把跟刘大夏会面所得知的最重要战报说出来。
    张永听完面色大惊道:“爵爷,我们从宣府往大同镇去,走官道的话,这两处是必走的吧?那……那我们是不是要留守在宣府,等朝廷进一步的指示?”
    宣府往大同,只有官道相对还太平一些。
    不走官道,以如今大明边关局势的险恶,很多地方穷山恶水人烟罕至,很难带着这两千人马前去大同。
    张延龄没好气道:“我的任务,是奉命前去大同,再往西克复偏头关的,让我留在宣府算怎么说?朝中那些文臣知道我在宣府停滞不前,还不定怎么编排我。”
    张永苦着脸道:“就算如此,您也不能拿将士的命言笑,咱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王守仁皱眉打量着张永道:“张公公,陛下派建昌伯前来做宣大总制,为的是将鞑子赶出我大明境内,但凡有鞑子那就前去攻伐决战,为何要畏首畏尾?”
    王守仁的话,让张永有些生气。
    咱家是给建昌伯面子,才跟他有商有量,甚至语气上占下风。
    你王守仁算什么东西?
    我张永再怎么说也是皇后面前的红人,你王守仁就敢直接嘲讽我?
    张延龄对于王守仁的冒险精神是非常赞许的,这其实跟历史上王守仁的作战思路很相似,那就是敢以人马上的劣势做孤军深入的交战,无论是其在平宁王之战的策略,又或是平定地方叛乱的作战方针,都秉承这个原则。
    这也是张延龄找王守仁的原因。
    王守仁带兵,从来不以保守为主战略,用兵以奇巧著称。
    张延龄知道自己想在西北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敢于出战,像张永这样本身不太怕事的,现在已经在打退堂鼓。
    这就很说明问题。
    “军师的意见,非常符合我的想法,佛挡杀佛嘛,再说白羊口的城防关备本就年久失修,听说鞑靼也不过只来了一两千人马……”
    “一两千人马?建昌伯,您不要拿您手上的两千京营人马,跟鞑子的两千人马比,那是自不量力。”
    张永虽然还没有实战带兵监军的经验,也知道张延龄带来的那些都是什么货色,想跟鞑靼人战场上血战,怕是还没等开战,人就跑没影了。
    鞑靼人茹毛饮血的,在中原人看来就只能靠城墙的高深来阻挡,否则大明重修北关的万里长城作何?还不就是想靠天险和城塞来阻挡狄夷?
    张延龄板起脸道:“这话我就不爱听了,什么叫自不量力?我张某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带兵的人才,要不张公公你留在宣府,我带兵继续往大同走……若是我死在半路上,麻烦你回去跟陛下带个话,我也算是为大明尽忠了。”
    张永在苦笑。
    我是监军,你让我留下,你这个主帅去跟鞑靼人血拼。
    你要真死了,我回了京师皇帝不宰了我?
    “准备一下,明天继续西进,对于白羊口失陷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外泄,否则以违抗军令论处。”
    张延龄的意思,是不打算告诉下面京营将士具体是什么情况,防止这群人听了畏首畏尾,甚至有当逃兵的。
    张永看了看王守仁,这话分明是对他说的,在他看来王守仁跟张延龄穿一条裤子的,王守仁会把此战报告知军中的那些将领?
    开玩笑。
    “行行行,死就死在一起,咱家是没见过像建昌伯您这么执拗的,遇到事不避,您还是外戚吗?”
    张永本来觉得这是苦差事,但并不觉得自己小命有太大危险,毕竟他知道张延龄是外戚,来西北也是为混军功的,遇到事肯定会躲着,怎会哪有危险往哪去?
    结果现在……
    张永肠子都快悔青了。
    ……
    ……
    京师。
    清晨,朝堂之外。
    白羊口失陷的消息,也传到了众大臣耳中。
    兵部尚书马文升亲自去跟徐溥说这件事。
    大概的意思,是问询,是否要提请朱祐樘,让建昌伯暂时把治所挪到宣府,在宣府调兵遣将去收复白羊口。
    徐溥上来就只说了一句:“他的差事,是要收复偏头关,重修关城。”
    他是没把话直说,但周围几个朝中的元老,还是能听明白,这意思是不打算阻止张延龄西进。
    哪有危险,让张延龄往哪走……
    这跟让张延龄去送死,有何区别?
    有了徐溥的话,在场的人也都没说什么。
    朝议开始。
    果然上来所议的也是白羊口失陷的事。
    “诸位卿家,朕没记错的话,从宣府往大同的官道,距离白羊口就不远,此时虎峪口尚且有鞑靼兵马,若此时建昌伯尚未到大同,岂不是会在半途中遇到鞑靼人?”
    朱祐樘比谁都关心张延龄的安危。
    那是朕的小舅子,是朕让他去的,你们可以不管他的死活,朕不能。
    马文升道:“以之前所收到的消息,建昌伯一行,似在一日之前刚到宣府,若按照眼下的行程,或在一两日内抵达白羊口……”
    马文升话音落。
    在场大臣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基本都在幸灾乐祸。
    让这小子得瑟。
    主战?
    这下撞鞑靼人的马蹄了吧?
    马文升似是想到什么,继续道:“但如今尚未有建昌伯从宣府出发继续西行的消息。”
    呼!
    在场的人瞬间又有意见。
    好不容易有机会让这小子去死,这小子不会是也得知了消息,不敢走了吧?
    朱祐樘急道:“那应该赶紧派人去宣府通知他,让他不要继续往西行,免得陷入鞑靼人的重围。”
    刘璋道:“陛下,其实不用您去说什么,此消息也会传到宣府内,他人在宣府怎会不知情?难道他还敢轻兵冒进不成?”
    众大臣听了刘璋的话,瞬间都听明白了刘璋的“语带双关”。
    你不继续西进,就是胆小怕事,早就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你继续西进,就是轻兵冒进,是自己找死,也在我们预料之中。
    朱祐樘脸色不善。
    众文臣都能听懂的话,他作为皇帝能听不明白?
    什么轻兵冒进,根本就是想借机贬低张延龄罢了。
    他突然觉得少了点什么,没人出来跟刘璋争,总觉得哪里不对,突然想到今天没叫张鹤龄来。
    一个小舅子去了西北,另外一个小舅子也没来耍横,总觉得这朝堂成了文官一家的朝堂,让朱祐樘感觉自己像是局外人。
    “马上派人传令到宣府,令建昌伯不得继续西进……”
    朱祐樘的话才刚说完,但见萧敬急匆匆跑进来,好像是有什么要紧事。
    等萧敬到朱祐樘耳边说了两句话之后,朱祐樘不解望着萧敬道:“他不知道鞑靼人把白羊口给攻陷了吗?”
    萧敬看了看在场文官。
    现在文官也都在好奇,他到底跟皇帝说了什么。
    “但说无妨,此事也不用隐瞒。”朱祐樘见萧敬有顾虑,不由说道。
    萧敬这才为难道:“刘中丞已跟建昌伯言明白羊口之事,但建昌伯已于昨日一清早便动身出发,距离白羊口失陷还不到六个时辰……”
    众文官这才知道,原来不用皇帝去提醒,张延龄已经“轻兵冒进”。
    徐溥道:“陛下,若建昌伯所带的人马,在往大同路途中遭遇鞑靼人,出了变故,只怕……会有倾覆的危险。”
    朱祐樘脸色阴沉。
    张延龄不惧危险,主动带兵继续西进,你们就说他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还是在强调张延龄“轻兵冒进”呗?
    “现在派人去提醒,来不及了是吗?”朱祐樘没有接徐溥的话茬,继续问萧敬。
    萧敬道:“是。”
    “之前兵部说,他有几天会遭遇到鞑靼人?”朱祐樘继续发问。
    马文升重新走出来道:“若是昨日一清早便从宣府启程,那最迟……到明日入夜之前,会过白羊口……”
    刘璋道:“他以往又没带过兵,走不快的。”
    马文升强调道:“这是以他之前行军速度来推断,建昌伯从京师出发之后,所行……并不慢,比预期早了一日抵达宣府。”
    刘璋本想借机贬低一下张延龄,表明张延龄在带兵方面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
    却是兵部尚书马文升先行肯定了张延龄的带兵能力。
    也不是马文升非要给张延龄说话,只能说事实是如此,而且连马文升都佩服张延龄敢在得知白羊口失陷后,还敢继续带兵往西走的勇气。
    “现在急令高山卫和天成卫的人马,出兵协助建昌伯,帮他过白羊口一线,是否还来得及?”
    朱祐樘压根就不想理会文官对张延龄的那些攻击,他现在只是想在张延龄可能遭遇到鞑靼人之前,帮张延龄化解危难。
    马文升道:“即便以快马传驿,一日六百里上,或还能在明日之前将消息传到天成卫,再由天成卫出兵……过于勉强,且建昌伯此时已行至白羊口左近,进退难以调度,或可令其进天成卫城。”
    马文升还算是负责任的。
    既然知道皇帝是不想让张延龄有事,那就只探讨能不能在张延龄可能遭遇鞑靼人之前,尽可能确保张延龄的安全。
    徐溥提醒道:“陛下,如此做似乎并不值当,或还会令白羊口周遭卫城有危险,不如……”
    “徐阁老,之前不是你说的,若是建昌伯此番遭遇变故,或会倾覆?难道那时就值当了?”
    朱祐樘用徐溥的话,去反驳了徐溥。
    你自己说的,张延龄全军覆没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现在朕只是想办法避免此等事的发生,你又说不值当去提醒,总之你是想让张延龄去死呗?
    徐溥听出皇帝言语中有怪责之意,一时也说不下去。
    “马上着都督府传令,令天成卫和高山卫人马出击,保证从宣府到大同官道太平,再听令于建昌伯,若遇建昌伯与他一同进卫城。”
    朱祐樘不由分说,反正他只在乎张延龄的生死。
    好不容易把小舅子栽培起来,小舅子还表明自己不懂军事,只是为成就他主战的思想,被文官推波助澜去了西北,再死在西北,那他觉得对不起小舅子,更不希望失去张延龄这个人才。
    “马上去做,一刻不得耽搁,剩下的事等建昌伯进了卫城之后再说……”
    朱祐樘现在根本不关心白羊口失守与否的问题,好像他的眼睛里只有张延龄的安危。
    这自然会让文官很不满。
    但现在又没人说什么。
    毕竟连文官之首的徐溥也说了,张延龄全军覆没的话,那就成了大明朝最大的事。
    ……
    ……
    就在朝堂为争论张延龄继续西进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时。
    此时的张延龄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已愈发靠近白羊口。
    “这一路上,好像也没见有鞑靼人路过的迹象,难道是我的错觉吗?”张延龄此时也不再乘坐马车,马车的车厢被他留在了宣府。
    从宣府出发,有部分的辎重并没有带。
    显然张延龄也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他重点所带的自然是神机营的火器,还有更多的弓弩等,为的就是若在野外遇到鞑靼人,还有一战的实力。
    王守仁跳下马,在路边一处车辙前仔细看了看,道:“好像是商队的痕迹,说明这两日还有商队经过。”
    张永道:“两位祖宗,咱还是赶紧走吧,若真遇到鞑子,一人身上几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张延龄笑了笑。
    他看着不远处看过来的宋明顺等人,此时正带着费解。
    因为鞑靼攻破白羊口的事未对军中人说,他们只当现在只是完成护送张延龄去大同的任务,并不知其实现在路上随时都可能会遭遇鞑靼人。
    王守仁没有理会张永的话,抬头看了看前路,道:“我们一直在沿着雁门水的北岸走,此时折道向西南,不出二十里就是天成卫卫城,若是往北走,不出十五里就是白羊口。”
    “啊?”
    张永这才知道,原来已经进入到鞑靼人攻掠白羊口的腹地。
    周遭很可能是有鞑靼人盘踞的。
    “什么天成卫白羊口的,还是直接进虎峪口,若鞑靼人有心要在中原有作为,必定想着的是将虎峪口一并攻陷,这样就可以保证有多条路线撤退,眼下既然路上没鞑子,那鞑子不出意外都在围攻虎峪口,此时不赶紧进兵更待何时?”
    张延龄也不需要懂军事。
    鞑靼人攻下白羊口,沿途没见到鞑靼人掠夺的痕迹,那不用说鞑靼人肯定目标是虎峪口。
    拿下这两个边关要塞,大明雄师就只敢躲在城塞里看着鞑子抢掠。
    鞑靼人想攻卫城太难,但从内往外攻虎峪口,两面夹击,会有多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